今年收益100%,富国基金赵伟:创新药行情才刚刚开始,下一个10倍股可能来自自免和代谢领域

投资作业本Pro
中国创新药价格,对比美国远不算高。

富国基金基金经理赵伟在8月专场策略会中分享了对医药市场尤其对创新药的看法。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创新药现在是起点还是终点?结论是——我们认为现在只是起点,刚刚开始。

2、现在医药股对政策影响正在减弱,因为中国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正在走向全球化。未来创新药对国内政策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

3、今年美国大药企组团来中国“买买买、看看看”,以后这种模式会成为常态。

4、未来美国小型biotech企业的很多生意会被中国企业取代,两个指数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中国竞争力的体现。

5、未来中国创新药企将分享美国最大创新药市场的利润。5-10年后,美国主流抗癌药很可能都是中国药。

6、医疗器械现在有点像两年前的创新药。未来1-2年虽然整体跑不过创新药,但从绝对收益和赔率来看,下行风险小、上行空间也有。政策上也支持创新器械国产化,特别是创新类器械。

7、未来投资要看胜率和赔率,真正的大单品可能是下一个十倍股。我们认为自免和代谢领域机会很大。

赵伟擅长医药板块投资机会的挖掘,具备超14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基金投资经验超7年,现任富国基金权益投资部高级权益基金经理。曾任葛兰素史克(上海)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药物化学助理研究员,广发证券研究员,招商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农银汇理基金经理、研究部副总经理、研究部总经理。

赵伟目前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66.19亿元。尽管其所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不多,但业绩表现尤为突出,旗下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最低为41.81%,最高收益率接近100%。

以富国医药创新股票A为例,今年来收益99.55%,近6月收益84.31%,近3月收益39.53%,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5。

顾名思义,此基金重点布局创新药板块。赵伟认为,中国创新药企正在融入全球市场,虽然短期涨幅已经较大,但仍看好创新药板块的中长期表现。

未来赵伟管理的业绩还会一直领先吗?其持仓有什么实时变化,能力如何?点击作业本航海指数查看分析。

当前的创新药还能不能追?我们来看下赵伟的分享,课代表编辑如下:

在鱼多的地方钓鱼,医药科技消费最值得关注

从我的风格来说,我们更关注中长期的事情。短期涨跌其实很难判断,但从中期来看,有些趋势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怎么用中期视角去投资医药。因为大家可能不是专业做医药研究或股票研究的,所以选择基金作为理财方式。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要选医药作为中长期投资方向?

我们总结,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鱼多的地方钓鱼”。你要知道哪个行业是“鱼多的地方”,这样从中长期来看不容易犯错。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行业的长期收益率也会趋同,那美国哪些行业能持续带来回报?

我们统计了从1973年到2021年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发现高收益行业主要集中在成长股,尤其是科技、医药和消费。这也是大家理财时为什么要选择成长方向。毕竟我们不像专业投资人那样判断时点,如果用时间换收益,投在哪儿很关键。

所以还是要聚焦科技、医药、消费这些成长股,它们能平滑短期金融周期带来的大幅回撤。如果选了低收益率的行业,用时间换收益这个逻辑就不成立了。这是我们想提醒大家的,重点关注“鱼多的地方”。

第二个,回到医药板块,怎么投资?我们看过去十年,国内牛股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其实还是医药和消费。以十年为维度,这两个领域牛股最多。美国也是这样,比如纳斯达克中小盘股里,医药占比很高。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医药、消费和科技是最值得关注的三大领域,这是成长股的主线,不能忽视。

创新药在走向全球化,政策对医药股影响会逐步减弱

为什么中国有些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回顾过去十年十倍牛股,像恒瑞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有的股票现在还很牛,有的掉队了,原因是什么?

我们发现政策对医药影响非常大。过去以内需为主,医药行业对政策很敏感。比如2018年医保局成立,第一次提出药品集采降价,心脏支架从1.2万降到800块,这对医药股冲击很大。

但现在医药股对政策影响正在减弱,因为中国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正在走向全球化。未来创新药对国内政策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因为中国创新药已经站上了全球舞台。

这是国内少数真正站在全球维度的行业。

创新药还能买吗?现在才刚刚开始

回顾一下,最近医药指数和个股都涨了不少,大家最关心的是:涨这么多了,还能不能买?我去年和今年来建行交流,大家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四月份的时候大家问,现在八月,指数又涨了一波,大家更焦虑了:现在还要不要买医药?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

核心问题是:创新药现在是起点还是终点?结论是——我们认为现在只是起点,刚刚开始。

怎么证明?我们可以看IND数量,从一个idea到新药落地,需要很长时间。进入注册临床阶段,药品合成、动物实验做完,开始临床,向国家局申报IND。

做完临床后申报NDA,1-2年内药品就能获批上市。所以从立项到成药,整个流程一般需要五年左右。

所以,这一轮创新药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其实从2015年起,整个创新药行业就已经在慢慢蓬勃发展了。

到了2020年到2023年,整个IND立项数量持续创新高。可以预见,从今年、明年开始,国内获批新药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未来中国创新药的获批量很可能会迎来井喷。

再说变化,为什么今年涨这么多,过去两年却不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硬实力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同时,国内政策也一直在支持创新药,医保局过去因为资金紧张,对现有产品采取了降价措施,第一次降价幅度很大,这也让大家担心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板块盈利能力。

但从去年开始,包括全产业链政策在内,各方面都在支持创新药,医保局的态度也持续转暖,资本市场能明显感受到。

现在招标规则也基本确定,大家对医保局的出牌套路有了预期,这很重要,大家不再担心突然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原来卖1万块的药突然只能卖8000,这种超常规的降价以后大概率不会再出现。

创新药价格高吗?对比美国,远不算高

大家总担心创新药价格高,国内到底高不高?

其实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还远远不高,渗透空间很大。美国创新药占药品市场的80%,只有20%是仿制药。而中国只有5%的药品支出在创新药上,绝大部分还是仿制药。

一方面,国内创新药国产化率低,另一方面,海外创新药价格高,这导致创新药在医保中的渗透率偏低。

但过去几年,创新药的支付比例增速远超医药整体增速。未来我们也许达不到美国80%的水平,但30%甚至40%的渗透率是有可能的,30%肯定没问题。

国内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已经出现了阶段性底部,甚至出现了V型反转。

看好创新药行情的核心逻辑

这轮创新药行情的最核心逻辑是出海。过去几年,从2020年开始,海外授权金额大幅增长,这和上一轮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行业竞争力也在提升。以前我们只听说美国创新药卖到中国,现在中国创新药也能卖到美国,并且卖得很好。

2020年开始,美国市场开始大量采购中国创新药,这说明我们的竞争力已经得到全球最高水平的认可。

数据也显示,过去三五年,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大家才真正意识到中国创新药可以全球出海。

为什么要关注香港biotech指数和美国XBI指数?我们认为未来美国小型biotech企业的很多生意会被中国企业取代,两个指数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中国竞争力的体现。

如果大家认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逻辑,回到选股问题,我们内部有个总结:要快、要好、要出海。这三点是我们投创新药的核心逻辑。

这一轮不是0到1的突破,而是中国工程师红利和勤劳刻苦的体现,是化学和生物能力提升的结果。

中国人在1到100的过程中做得极致,优化分子、分子设计都很突出。为什么要“快”?以前美国新药在临床一期、二期时,中国同类药品落后3-5年。

现在资本市场和融资体系进步后,时间差缩短到1-2年。我们跟得非常快,甚至能做到me better或first in class。这样我们在美国市场的fast follow领域会占据更大份额。

第二,中国分子优化能力非常强,这是真正的工程师红利。美国工作时长和效率不如中国,中国人在小分子和抗体筛选上非常有优势。快和好结合,我们就能走向美国市场。

以前美国市场几乎没有中国药,现在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交易,尤其美国市场,交易金额接近50%,去年是30%多。

未来中国创新药企将分享美国最大创新药市场的利润。5-10年后,美国主流抗癌药很可能都是中国药。

从投资角度看,过去两年我们重点投资了I/O和ADC市场。

肿瘤是美国和中国最大的治疗领域。以前主流是化疗,后来免疫治疗(I/O)成为主流。

美国最大的I/O药物K药年销售290亿美元。近两年I/O升级,从PD-1到PD-1+双抗,出现了很多十倍股。

ADC领域同样如此,中国ADC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我们投的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都是典型代表。

受益于I/O和ADC的升级,很多公司成长迅速。未来ADC投资会逐步落地,三期临床要在2027、2028年在美国获批成药。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公司和分子站上全球舞台。

我们相信中国小分子和抗体领域会形成独特、不可复制的强大竞争力。今年美国大药企组团来中国“买买买、看看看”,以后这种模式会成为常态。

总结一下,创新药核心逻辑:

第一,经过十年积累,港股18A、A股688等创新药公司很多已能盈利。不是所有创新药企都年年亏损,有的公司一年就能赚十亿,第二年三十亿。持续投入后的回报非常丰厚。

第二,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重构价值链。未来全球1万亿美元市场,如果中国企业占30%,就是3000-5000亿美元市场,哪怕只分10%,也有300-500亿美元利润,对国内市场回报非常大。

下一个10倍股可能来自自免和代谢领域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单品。未来投资要看胜率和赔率,真正的大单品可能是下一个十倍股。我们认为自免和代谢领域机会很大。

因为这在全球非常大的市场中,这一类个股可能有非常好的丰厚机会。GLP-1包括礼来的替尔泊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都是减肥领域的重磅药。

国内GLP-1分子也在临床优化,有望进入美国市场。老年痴呆也是美国最大未被满足的临床市场。

基因编辑药物也是未来很有前景的领域,现在虽然还早,但值得关注。siRNA小核酸、细胞基因治疗、成药的核素药物等,都是美国药企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我们投资持续关注的品类。

医疗器械有点像两年前的创新药

除了创新药,医药还有其他投资机会吗?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一些领域,比如科研服务、零售药店、医药流通等,现在都处于底部,但上行空间有限。科研服务和零售药店还需要时间等待,医药流通整体盈利能力也有疑问。

但我想特别提一下医疗器械。我的看法是,医疗器械现在有点像两年前的创新药。未来1-2年虽然整体跑不过创新药,但从绝对收益和赔率来看,下行风险小、上行空间也有。政策上也支持创新器械国产化,特别是创新类器械。

医疗器械主要有两个逻辑:一是出海,二是创新。

未来三年,国内医疗器械业绩企稳,同时创新产品不断推出,股价会上涨。并购逻辑也会展开,未来两三年并购很可能成为行业最大主题投资机会。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