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发进入“24个月周期”:速度成了新护城河

芯能汽车
速度成为新的市场门槛:能否快速推出新技术、捕捉需求、完成迭代,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在竞争中存活。但速度也伴随着风险——生命周期缩短、质量压力加大、供应链柔性不足,都会让收益被侵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功能更全”或“谁的成本更低”,而是“谁能在快的同时保持稳”。

麦肯锡写了一篇文章《Automo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to new horizons》,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对于开发速度的理解。

过去四十年,汽车研发的节奏几乎没有动摇:一款新车从立项到上市,普遍要四到五年。这个周期既是质量的保证,也是供应链稳定的前提。

但在中国电动车企和特斯拉手里,这一逻辑正在被颠覆。两年,一台全新车型就能走完从概念到量产的旅程。节奏几乎快了一倍。

速度的背后不是加班,而是行业的变化转换:

◎ 电动平台让零部件减少,模块化提升共用率;

◎ 虚拟仿真取代物理样车,缩短测试时间;

◎ 软件与硬件解耦,功能可以靠OTA后续升级;

◎ 工装和供应链前置,开发与量产并行推进。

所有环节同时提速,让“24个月造车”变成可能。这种速度带来的不仅是新品更快上市,还让新进入者有机会不断刷新功能定义和用户体验。

市场和资本很快给出了反馈:比亚迪、理想、零跑等企业在销量和估值上的跃升,正是效率的直接回报。而传统厂商则在五年节奏里显得笨重。

Part 1 技术加速机制:从产品架构到供应链的变化

推动新车开发周期压缩的,不是单一因素,而是技术、流程和组织层面的系统性变革。新进入者能够在短短24个月内完成从概念到上市的过程,本质上依靠对汽车产品开发链条的深度改造。

● 首先是产品与组件组合的简化与模块化

电动汽车相较于内燃机车型,零部件数量显著减少。动力总成简化、排气系统消失、机械传动复杂度降低,使得电动车的基本架构天然更利于缩短开发周期。

中国新兴车企普遍集中在纯电动平台,产品组合更为聚焦,避免了传统厂商常见的多驱动形式并行开发的复杂性。

同时,在零部件层面,标准化与模块化被极大强化。大量不可见或数字化部件被统一化处理,使得不同车型间零件共用率提高,降低了重复设计与测试的成本与时间。

● 其次是虚拟仿真与智能化测试的普及

在传统模式下,新车型需要大量物理原型进行碰撞、耐久、热管理等测试,这一过程耗时且昂贵。新进入者则通过加大软件仿真和虚拟原型的比重,将65%的测试转移到数字环境中,相比欧美厂商40%-50%的比例显著领先。

虚拟测试不仅减少了对物理样车的依赖,还能在早期阶段快速迭代设计,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

与此同时,测试的自动化程度提高,部分中国厂商实现了四分之三的测试自动化,而传统同行约为三分之二。物理原型的数量因此被减少一半,整体节约9到11个月的开发周期。

● 第三个关键点是软件与硬件的解耦

现代汽车已逐渐演变为“带轮子的计算平台”,单车软件代码量以亿行为单位计。

传统厂商习惯于软件与硬件绑定开发,导致迭代缓慢、测试周期冗长。新进入者和特斯拉等颠覆者则采用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核心控制器集中化,软件独立开发,并可通过OTA更新实现上市后的功能迭代。

这种方式在投产前节省了3到10个月的开发时间,同时使得上市后也能持续升级,进一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 第四是工装工具链的前置与柔性化

工装是传统车企的瓶颈之一,模具与冲压设备的开发周期往往决定了量产节奏。新进入者通过在设计早期即开展虚拟建模和评审,将工装生产与设计并行化。

同时采用软工装(例如聚合物模具),用于小批量测试件的快速生产,从而避免金属模具冗长的加工过程。这一策略在1至4个月的时间维度上创造了优势。

● 最后是垂直整合与供应链的前置协同

中国厂商在电池、电驱、电机等关键总成上倾向于自研或通过合资与收购掌控核心环节。这不仅避免了外部谈判与适配的时间消耗,还提升了跨车型零件复用度。

对于外采零部件,这些企业也更早与供应商启动联合开发,形成跨职能的紧密协作,确保零件在设计之初即考虑供应与可制造性。相比之下,传统厂商往往在后期才介入供应商资源,延误了整体节奏。

在组织层面,新兴车企通过精益治理和技术工具实现了执行力的提升。

小规模高管团队的高频决策会议,使得项目变更与定位决策在数日内完成,而非数周。

借助AI驱动的项目管理系统,企业能够实时监控开发进度、标记风险与延误,并在全流程中保持透明。这种执行严谨性进一步压缩了1到3个月的开发时间。

产品架构简化、虚拟化测试、软硬解耦、柔性工装、垂直整合与数字化项目管理,构成了新进入者得以将开发周期缩短至传统厂商一半的完整机制。这不仅是流程的加快,更是技术范式的改变。

总结这一部分,新兴厂商的速度优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维度协同的结果,在电动车的架构特性上叠加虚拟化与智能化工具,并通过强执行力使理论效率转化为实际成果。传统厂商若要缩短研发周期,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压缩时间表。

Part 2 产业竞争逻辑:速度、价值与生命周期风险

技术上的提速直接转化为市场层面的竞争力。中国本土厂商通过快速迭代,在电动车渗透率从2015年的1%提升至2024年的46%的过程中,掌握了主导权。

市场规模扩大到3.5亿辆的背景下,本土品牌的数量已是合资品牌的两倍,其10%的年均增长率主要依赖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速度的最大价值,在于功能差异化与消费者感知

24个月周期意味着厂商能在两年时间内将最新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算法、车机交互系统引入量产车,而传统厂商往往要等待四年以上。

功能领先直接带来市场份额的抢占。在比亚迪、零跑、理想汽车等厂商的案例中,正是这种速度与差异化的结合,使其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下仍能维持盈利。相比之下,不少海外电动车初创企业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

资本市场也对速度做出了反应。

在过去十年中,比亚迪、吉利以及特斯拉等颠覆者的市值增长超过四倍,而传统十大整车厂的市值增幅微乎其微。股东总回报率方面,比亚迪增长了550%,而传统巨头平均仅为153%。

投资者显然更青睐能够快速推出产品、验证市场并实现盈利的企业,而非依赖缓慢周期和长期摊销的传统模式。

快速开发并非没有代价。

最突出的问题是生命周期缩短与质量风险。传统车型的生命周期为7到10年,厂商有足够时间优化生产、稳定供应链、摊销工装与研发成本。

而在两到五年就需更新换代的节奏下,供应链和制造体系必须高度柔性化,零部件复用率必须极高,否则将难以在成本上保持可持续性。

同时,更短的周期意味着潜在质量隐患更容易暴露,如果测试与验证不足,后期的召回与维修成本可能抵消前期的市场优势。

◎ 人才与组织能力也是挑战。高速迭代要求研发、测试、供应链与管理团队保持极高的协同。

新兴厂商往往依赖精简组织与强执行力,但当企业规模扩大,跨区域扩张后,能否保持这种敏捷性,仍存在疑问。对于传统厂商而言,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组织中植入敏捷文化,是实现转型的关键难题。

速度已成为决定汽车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之一。

新进入者凭借快速开发和差异化功能,在资本与市场两端都取得领先。而传统厂商若不调整模式,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但速度并非唯一标准,质量、成本与生命周期管理仍然是产业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关键。

未来的赢家,可能是在速度与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产业竞争逻辑已被速度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市场份额争夺的手段,也是资本市场估值的驱动力。但速度的背后也潜藏风险,只有将速度与质量、成本和组织能力结合,才能实现长期竞争力。

小结

24个月造一台车,不只是开发流程的加速,而是汽车产业秩序的重写。速度成为新的市场门槛:能否快速推出新技术、捕捉需求、完成迭代,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在竞争中存活。但速度也伴随着风险——生命周期缩短、质量压力加大、供应链柔性不足,都会让收益被侵蚀。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的功能更全”或“谁的成本更低”,而是“谁能在快的同时保持稳”。新进入者需要在扩张中维持敏捷,传统厂商则必须把虚拟化、模块化、软件架构和柔性供应链当作必修课。最终能走下去的,可能是那些在24个月周期里,既能造得快,也能造得稳的公司。

本文作者:芝能芯芯,来源:芝能汽车,原文标题:《汽车开发进入“24个月周期”:速度成了新护城河》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