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贵”血洗“老炮儿”,2025私募江湖开始更迭?

郑孝杰
芳林新叶催陈叶

2025年行走到8月份,私募圈就已经杀出了一批翻倍产品。

在过去几年风格摇摆、指数蹒跚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爆发力格外罕见。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成绩单并非仅仅出自成名已久的百亿老将,而是涌现出一批“刚出头”的“年轻人”。

“年轻人”们真的开始用更快的身位、更猛的仓位挑战已有的格局了。

消费老法师“转身”逆袭

2025年的私募江湖,第一番“炸场”来自同犇投资。

据私募排排网,创始人童驯操盘的产品年内收益直接翻倍,一跃坐上50亿规模以上私募的“头把交椅”。

这个业绩和童驯既往的表现相比堪称“一飞冲天”。不仅在中等权益私募中领先,甚至可与同期公募市场最牛的一批基金的收益水平“旗鼓相当”。

然而,在过去几年动辄风格切换的市场里,依靠选股的大中型私募出现如此的爆发力——净值在年内强势翻倍——甚是少见。

何以一飞冲天?

童驯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大概率是选中牛股,而且如此成功的选股战绩可能不止一次。

同犇的“掌门”童驯并不是“空降”的新人,而是消费领域的老兵。他早年在申万证券研究所工作十二年,曾是最早期的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14年童驯创立同犇投资后,依旧坚持“消费派”打法,长期重仓白酒、食品饮料等板块。

然而,2021年初大消费抱团股全面解体,童驯的产品净值一落千丈,昔日百亿私募瞬间跌出第一梯队。这位曾经的“消费之王”,渐渐没有了声音······

很多人以为,他会继续死守传统消费股的阵地,等待市场回暖。但童驯的选择是另一条路:果断切换。

据悉,童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停留在传统消费,而是迅速把研究与仓位转向新消费——从年轻人追捧的潮玩手办到港股创新消费链条。

渠道的消息称,童驯早在2024年三季度,他就不断加仓港股新消费等标的。

当时,许多老基金经理对“新消费”依然无感,或者碍于波动不敢重仓;童驯却在低位果断押注,结果踩准了节奏。从“中老年人”偏好的食品和白酒,移仓到年轻人的潮玩世界。

这位“消费老兵”把视角从“父辈的餐桌”转移到了“年轻人的货架”。这一跨越,让同犇投资从谷底翻身,直接站上年内大中型私募冠军的宝座。

年轻人的“逆袭”

在今年的私募故事里,和谐汇一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却不是因为创始人林鹏。

林鹏当年从东方红资管“奔私”时自带光环,背后是无数投资人的追随与期待。但几年过去,他所掌舵的百亿平台业绩上的几个公募大佬都没有真正打出存在感。

反倒是一个名气很小的年轻基金经理施跃,把一只医药主题基金推上了台面。

医药赛道此前跌了整整四年,成为基金经理们的“苦海”。许多老牌的医药基金还在挣扎回本,更多人只是把亏损抹平当作胜利。而在这种低迷背景下,施跃的产品今年却意外走出了逼近七成的涨幅,净值曲线甚至远远领先于板块本身的反弹幅度。

公开资料中,他盯准的是港股创新药、医疗器械和CXO(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这些细分环节。正是这种选择,让他的产品在医药行情的早期复苏阶段率先脱颖而出,跑在了多数医药主题基金经理的前面。

但冷静来看,赛道基金并不是长久之计。医药行情的反弹终究有周期属性,而一家私募平台要立得住脚,还需要体系化的投研能力和产品线。

“小但斌”现身

过去几年,中国私募圈出现一个年轻版的“但斌”,这位年轻基金经理的爆发力,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但斌的投资风格。

资事堂发现:远信投资王傲野的产品也在年内实现翻倍,他的产品在2023年9月成立,赶上了市场的熊市低谷,却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净值已经翻倍,今年更是实现了超一倍的收益。

之所以说他有着“小但斌”之影子,他曾在长江证券担任传媒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长期聚焦科技与互联网。

他选择在熊市期悄悄建仓AI产业链,直到今年技术爆发、板块行情汹涌时,产品净值被一把推上巅峰,其“势头”甚至超过了这家私募一直以来的“代言人”周伟锋(早年曾是国泰基金的基金经理)。

而如今这位“年轻派”盯紧了AI周期的机会。公开资料中,他将目光投向下一代大模型的进展,判断这会引爆新一轮的算力与基础设施扩张。他认为,从推理到训练的周期轮动中,产业链各环节将出现新的供需变化,值得持续跟踪和挖掘。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小但斌”的写照,敢于重仓AI领域内的“爆发力”投资标的,最终让净值曲线不断上攻。

或许,这个私募江湖真到了“时代交替”的时刻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