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财务表现:2025年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毛利率从79.0%降至65.4%;经调整经营亏损11.11亿元,同比扩大34.9%
• 业务进展:车载级征程系列处理硬件出货量达198万套,实现翻倍增长;支持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功能的处理硬件出货量达98万套,占比49.5%,同比增长六倍
• 市场地位:在中国车企中保持基础辅助驾驶解决方案(45.8%)和整体辅助驾驶解决方案(32.4%)市场份额第一
• 发展战略:大力投入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解决方案HSD研发,加大雲服務相關研發支出;海外业务获得日本车企定点,预计全生命周期超过750万套出货量
• 未来关注:征程系列处理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城市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成本下降,预计搭载车型价格区间将降至15万元人民币区间
地平线机器人:量价齐升背后的烧钱悖论
地平线机器人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半年报,但细究数字背后,投资者或许需要更多耐心来等待盈利的曙光。
收入暴增的代价
收入1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 这个数字确实抢眼。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公司在智能驾驶芯片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的同时,支持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功能的处理硬件出货量达98万套,是去年同期的六倍。
但增长的背后是结构性的变化。毛利率从79.0%大幅下滑至65.4%,主要原因是收入结构的调整——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产品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49.7%,而高毛利率的授权及服务业务占比则从73.9%降至47.1%。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随着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从豪华车向主流市场渗透,地平线正从一家主要依靠IP授权的技术公司,转向硬件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问题在于,这种转型是否可持续?
研发投入的"无底洞"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支出的激增。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达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0%,占收入比重高达146.8%。公司将此归因于"雲服務費及其他技術服務採購增加"以及研发人员薪酬支出上升。
地平线正在押注其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Drive(HSD),该解决方案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公司甚至声称HSD将成为"未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技术底座"。但从L2到L4的技术跨越,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更需要时间验证。
亏损扩大的现实
尽管公司强调经调整经营亏损为11.11亿元人民币,但这一数字仍较去年同期的8.24亿元扩大了34.9%。期内净亏损52.33亿元人民币,虽然包含了大量非现金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但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也达到13.33亿元,同比增长65.7%。
现金消耗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尽管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保持在161亿元人民币的充裕水平,但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公司何时能实现正现金流。
海外扩张的积极信号
不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突破值得肯定。获得两家日本车企在中国以外市场的车型定点,预计将带来全生命周期超过750万套的出货量。此外,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9家合资车企的30款车型也定点了地平线的解决方案。
这种国际化布局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入增长,更在于技术实力的国际认可。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地平线正在从中国本土厂商向全球供应商转变。
行业趋势与估值考验
地平线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在智能驾驶快速渗透的窗口期,公司能否在烧光现金之前实现盈利?
行业数据显示,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占智能汽车新车销量的比重已从2024年底的20%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这为地平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随着征程系列处理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这一里程碑的达成,地平线确实在规模化方面领先同行。但规模化能否转化为盈利能力,仍需要时间验证。
对于投资者而言,地平线机器人代表的是智能驾驶产业化的一次豪赌。在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够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公司,才能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