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2025年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依旧在深海中摸索前行。中央与地方的“稳楼市”信号频出,试图为市场注入暖意,但70城新房数据,又无情地昭示着筑底期的漫长与煎熬。市场信心的修复,成为一道横亘在所有房企面前的重要考验。
在此背景下,任何挣扎出水面的身影,都足以引发整个行业的瞩目。不久前,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股东大会上坦言“融创已经走出最难时刻”,这一判断在8月26日晚间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得到了数据的初步印证。
这份财报,叠加融创上半年在化债、交付、销售等多个层面的标志性事件,共同勾勒出了一家出险房企如何穿越风暴,从自救走向“上岸”的清晰路径。在行业普遍逆境之中,融创展现出的“不躺平”的韧性,正在塑造一个可供借鉴的生存样本。
债务,是悬在所有出险房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解决债务问题,是企业走出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融创此番交出的答卷,颇具新意与成效。与业内普遍采用的展期策略不同,融创在境内债的处理上,首创了整体重组方案,为债权人提供了包括现金收购、股票收益权、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在内的菜单式选项。这一创新方案因其灵活性受到债权人欢迎,目前已进入落地执行阶段,预计将削减近70%的境内公开债,力度空前。
而在境外债方面,融创的方案更为彻底。通过全额债权转股权的方式,融创在未动用境内任何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有望成为第一个基本清零境外债的大型房企。从方案公布到获得超过75%的债权人支持,仅用时两个月,这不仅解决了债务风险,还同步稳定了股权结构和团队,实现了多方共赢。
正如一位证券分析师所言,融创的债务重组方案周全有效,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创模版。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期,融创有息负债已降至2548.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26.1亿元。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全面完成,数百亿的债务压力将被进一步化解,为公司实现轻装上阵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如果说化债是止血,那么保交付就是造血的开始。在行业集中交付高峰已过,多家房企交付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保交付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重建市场信心的关键枢纽。
融创在这场战役中,正率先冲向终点。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融创在全国交付了1.49万户家庭,近三年多累计交付量高达68.3万套。更重要的是,融创计划在2025年底基本完成保交付工作,冲刺全年超5万套的交付目标。
据知情人士透露,明年起交付的项目基本是2022年后销售的新房,由于严格执行了预售资金封闭式管理,品质交付将更有保障。这意味着,融创即将率先完成保交付的攻坚任务,正式回归“项目开发-销售-交付”的良性正循环模式,这对公司的彻底脱困形成了关键支撑。从重庆长乐雅颂到西安揽月府,一批高品质交付项目成为当地人居标杆,也为其品牌公信力和市场口碑的修复提供了有力注脚。
债务与交付两大难题的破解,为融创恢复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其稳固的资产基本盘,则为未来的持续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融创总土地储备面积约1.24亿平方米,且大量分布在核心一二线城市,货值充裕且结构健康。优质的土地储备,是房企穿越周期的压舱石。在销售端,融创也凭借其产品力捷报频传。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35.5亿元,位列民企第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壹号院项目累计销售额突破220亿元,登顶全国单盘销冠,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其TOP系产品的号召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随着上海外滩壹号院风貌别墅、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等重磅产品入市,其销售势头有望延续。
在地产主业之外,融创的物管和文旅板块也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成为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上半年,这两大业务合计收入超56亿元,占公司总收入比重提升至28.3%。其中,融创服务上半年收入35.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在管规模达2.9亿平方米。融创文旅则通过打造“梦回系列”等IP演艺,不断构筑内容护城河,正定热雪奇迹等新项目也顺利开业,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增长点。
债务风险化解、保交付兑现、经营恢复,这三项是判断房企能否脱险的硬核指标。从这份中期财报来看,融创在这三大课题上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三者共同构成了其“涅槃重生”的原动力。
当整个行业仍在为生存而战时,融创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务实的组合拳,不仅稳住了自身的基本盘,更为行业勾勒出了一条从化解顶层风险到恢复正常经营的破局路径。孙宏斌口中的最难时刻或许已经过去,但对于融创和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前路依然漫长。然而,融创的样本至少证明,即便身处逆境,凭借积极的自救与坚守,依然有机会率先走出困境,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