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概述
财务表现:顺丰同城2025年上半年收入102.36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120.4%;毛利率6.7%,基本持平
核心业务进展:同城配送服务收入57.8亿元(+43.1%),最后一公里服务收入44.6亿元(+56.9%);活跃商家85万(+55%),活跃消费者2477万
运营网络:年活跃骑手约114万名,骑手人效同比提升38%,覆盖全国超2300个市县
发展战略:坚持"高质量健康增长",深化AI和无人配送技术应用,超300台无人车投入运营
未来关注:流量多元化趋势下的市场机会、技术创新投入效果、下沉市场渗透进展
顺丰同城中期业绩:规模效应显现,盈利能力突破历史新高
顺丰同城(09699.HK)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中期成绩单,但仔细审视数据背后,这家即时配送巨头的增长故事或许比表面数字更加复杂。
收入狂飙背后的结构性变化
收入端确实表现强劲。2025年上半年,顺丰同城营收达到102.36亿元,同比大增48.8%。这一增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颇为抢眼,但增长的驱动力值得深究。
从业务结构看,同城配送服务收入57.8亿元,增长43.1%;最后一公里服务收入44.6亿元,增长56.9%。最后一公里业务的增速明显快于同城配送,这反映出公司对顺丰集团内部协同的依赖程度在加深。财报显示,来自顺丰控股附属公司的收入达到46.5亿元,占总收入的45.4%,较去年同期的41.5%进一步提升。
盈利改善的真实成色
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120.4%,净利率1.3%创历史新高,这确实是个积极信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利润水平仍然相对微薄,在百亿营收规模下,1.3%的净利率说明公司仍处在薄利多销的竞争格局中。
毛利率6.7%,较去年同期的6.9%略有下滑,这表明规模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毛利率的提升。公司将此归因于业务结构调整和积极定价策略,但实际上可能反映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运营效率的双面性
公司强调的骑手人效提升38%是个亮点,年活跃骑手114万名的规模也展现了网络覆盖能力。但营业成本95.6亿元,同比增长49.2%,增速超过了收入增速,这说明成本控制压力依然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行政开支3.77亿元,同比增长35.8%,主要由于员工福利开支增加。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管理费用的增速也不容小觑。
技术投入与竞争壁垒
研发开支6950万元,同比增长35.6%,占收入比重约0.7%。公司在AI大模型、无人配送等领域的投入确实在加码,超300台无人车投入运营覆盖60多个城市。但这一研发投入比重在科技公司中并不算高,能否构建足够的技术护城河仍待观察。
现金流的隐忧
尽管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1.3亿元,短期理财投资12.6亿元,资金储备看似充裕,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280万元,这与净利润1.37亿元形成对比。主要原因是营运资金变动导致的现金流出2.48亿元,反映出业务快速扩张对资金的占用。
市场地位与增长可持续性
公司宣称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提供商",活跃商家85万(+55%),活跃消费者2477万,这些数据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型玩家主导的市场格局下,顺丰同城的"第三方中立平台"定位既是优势也可能成为增长天花板。
前路挑战不容忽视
展望下半年,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即时配送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上升;对顺丰集团内部业务依赖度较高,独立性有待加强;盈利水平虽有改善但仍然微薄,抗风险能力有限。
总体而言,顺丰同城本次财报展现了规模增长和盈利改善的积极趋势,但1.3%的净利率水平和对关联方业务的依赖,都提醒投资者这仍是一个处在激烈竞争中、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的成长故事。在即时配送这个烧钱的赛道上,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