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小鹏P7的“Ultra”革命

7分钟大定破万。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800V高压平台、5C超充能力,以及全系双腔空气悬架,这些曾出现在百万级豪车上的配置,如今全部标配在一款21.98万元起售的国产电动轿跑上。

8月27日晚,小鹏汽车位于广州的智造中心灯火通明。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四款车型,其中,702长续航Ultra售价21.98万元、820超长续航Ultra售价23.98万元、750四驱高性能Ultra售价25.98万元、750四驱鹏翼Ultra售价30.18万元。前三个版本的主要差异在续航方面,众多核心功能均实现了全系标配。

当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宣布全新P7上市的价格时,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现场的呐喊与掌声也证明了全新小鹏P7的竞争力。很快,这种竞争力就体现在了订单上。正式开启订购后7分钟,大定量便破万,这一速度也刷新了小鹏历史记录。

抛开声势,回到产品本身,全新P7也是小鹏十余年造车经验与智能技术的积累在此刻的全新展现。如今,行业评价小鹏的这款新车,不再局限于此前的技术维度,而是对每一个维度,都给出很高的评价。

在设计方面,从首秀开始,不少行业内外的人士就被这款车的颜值所打动。全新P7采用 “The Next Design”极致未来感原创设计,展现出极致宽体运动姿态。原创五型面设计摒弃繁复特征线,将灯组、传感器、尾门等功能自然融入型面拼接,实现美学与功能的统一。

车身比例同样达到高性能轿跑的标准水平,长高比为3.57,宽高比为1.40,轮宽比为0.28,轮高比为0.52。在发布会上,何小鹏还将多个指标与保时捷Panamera等车型对比。

除了颜值,迭代之后的小鹏开始从更多维度讲故事。

在正式上市之前,小鹏带着全新P7走进浙江国际赛车场,在这里创下了 1分38秒767的圈速成绩,成为50万元以内最快量产轿跑,甚至超越了部分百万级车型。这展示了其在驾控与性能方面的实力。

在发布会上,何小鹏解释,表现归功于超跑级中置电驱布局、50:50轴荷分配、双腔空悬+AI智能底盘的完美组合。同时,车辆做到90km/h麋鹿测试通过、33.16米制动距离,Brembo卡钳与鸳鸯胎提供赛道级安全冗余。

另外,全新小鹏P7全系的标配双腔空气弹簧与DCC智能阻尼,可以做到毫秒级调节刚度与高度,兼顾舒适与操控。新车更标配前窄后宽鸳鸯胎,前245后275前后运动轮胎组合,提供扎实的抓地力,进而让以上成绩变成现实。

除了挑战赛道之外,在全新小鹏P7上,小鹏还进行了24小时耐力测试。在发布会现场,何小鹏还展示了他与雷军关于耐力测试的交流。

新车上市之前,在权威机构见证下完成了24小时耐力测试,以平均220km/h车速累计行驶3961km,累计充电32次,单次充电11-13分钟,创下行业续航与补能效率新标杆。

这背后展现的是小鹏在三电方面的能力。

全新小鹏P7首搭858高性能电池包,集成800V高压平台、820km续航与5C超充AI电池。其中,800V 5C超快充系统是这款车的最大亮点之一。它能够在10分钟补能525km,SOC 10%-80%充电仅需11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能升压技术自动适配公共桩,即便在180kW国网桩上也只需22.5分钟完成10%-80%补能。

在智能化方面,这一次P7全系搭载了此前在G7 Ultra版本上搭载的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整车有效算力达到2250 TOPS,这一数字也是何小鹏认为的可以满足未来L3级别的辅助驾驶的算力需求。

在高算力加持下,全新小鹏P7能够高效驱动本地端VLA大模型,打造会思考的AI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具备更接近人类驾驶员的推理和预判能力,从容应对复杂路况。

也因为算力等方面的支持,在主动安全上,全新小鹏P7率先搭载湿滑路面AES,可实现低附着路况紧急转向避让的AES功能。同时,搭载的增强版AEB工作范围覆盖至130公里每小时,结合智能气囊预激活与ECALL自动救援。

座舱层面,全新小鹏P7实现了从“智能”到“智慧”的跃升。车辆搭载VLM座舱全能管家,以及87英寸AR-HUD,三轴灵动中控屏支持多角度、多方式调节。进而让中控屏可左右摆动、上下点头,像伙伴般回应指令甚至表达情绪。

有意思的是,此前在首秀中介绍的“路怒消消气”功能引发了网友热议。该功能通过HUD和发射道具的结合,能让车主实现“边开车边打怪”。车主设置方向盘自定义按键后即可点击触发“打怪”功能,向周围的车丢玩具包。此前,有网友担心这样的功能会让驾驶员分心,影响驾驶安全。

不过,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表示,每一项新功能问世的时候,都曾面临这样的质疑,但行业在前进,都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做了足够多的安全保障。

事实上,对于小鹏而言,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发布会,也是小鹏在产品、运营、组织等方面全面实现升级迭代之后的具体体现。

8月27日,对于小鹏汽车而言,也是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天。2017年8月27日,何小鹏正式入职小鹏汽车;2020年8月27日,小鹏汽车登陆纽交所;而去年的8月27日,小鹏MONA M03上市。这三个日子,都是小鹏历史上开启新节点的日子。

这一次,开打顺风牌的小鹏为全新P7给足了排面。发布会前一天,小鹏科技园正式亮灯,7台全新P7整齐排列。发布会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屏幕上也出现祝贺小鹏上市五周年和预祝新P7成功上市的贺词。

面对这款排面拉满的新车,何小鹏的目标在在细分市场“保三争二”。而随着这款车的交付,小鹏月销来到4万辆似乎并不困难。这也意味着,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也并无悬念。

以下是华尔街见闻等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小鹏汽车P7车型产品负责人Nick的对话(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经编辑):

问:全新小鹏P7为什么要全系标配Ultra?为什么在G7上没有做这个选择?

Nick:(我们)对每个车型都有自己定位的考虑。

首先,P7这款车型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有图腾的意义,我们认为“最好的”都应该放在这个车型上。

第二,从一开始到现在为止,小鹏P7对于小鹏品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车型,我们认为它必须非常简单纯粹,是更加站在品牌技术最前端的车型,所以我们选择了非常简单的“全系列Ultra”,包括全系空簧,包括很多的配置都是全系的概念。我们觉得需要一款代表着品牌调性,包括我们图腾、整体发展情况的一款车型。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直接的,代表了科技最高水平的搭载策略。

问:这个行业大家都是销量不好就去做全尺寸SUV,每个人都在做全尺寸SUV。但是小鹏连续三款轿车都爆了,一款比一款爆,从MONA到P7到P7+,连续爆三款肯定有一个成熟的方法论或者对产品的理解。想问在做轿车这块小鹏最大的优势和最大不同的切入点是什么?

Nick:我们对轿车的理解首先是颜值第一,匹配它相应的科技属性。不管是MONA,包括今年我们推出的MONA M03 MAX、P7+,还是全新P7,这三款产品都是:第一造型非常棒,第二在这个细分市场里科技属性做得非常好。

M03在这个细分市场几乎是独一档的智能能力,包括P7+也一样。我们的Ultra的能力,包括后面马上推出的VLA+VLM大模型,也是细分市场非常棒的车型。所以从整体来说,第一是颜值,第二是科技属性,这两个我们在细分市场里面都做到了最好,所以可以看到我们这三款轿车做得都非常好,也在这个细分市场不管是量还是整体效益都非常不错。

何小鹏:我们上线的每款车都有总结,但没有总结出来哪一个方法论就可以爆,每一款都有得跟失。今年是小鹏的换代大年,2026年跟2027年是新产品大年,到了下一个财报会告诉大家明年新产品有多少,将超乎大家的想象。从10万以上到200万以下的产品线都会有布局,也包含全尺寸的SUV,我们正在努力学习和思考要把哪些点做得更好。我觉得有很多共性,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如何把颜值增强,如何把自动辅助驾驶做到下一代领先,就是接近L4,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做的。未来大家会看到我们在设计、科技、品质、产品道路上向前走的节点。我希望我们还是秉承着不断PDCA的态度。

在汽车领域里面,最近三年新造车企业没有一个能常青,我们也还有一堆短板,所以不断地找短板,把短板补足,不断地找长板,把长板做更长,这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鹏在产品层面是在全球范围跟特斯拉最相像的公司,特斯拉有的小鹏也全都有,甚至小鹏有些体验做得还更好。但是现在来看,在资本市场上两家的市值已经差了50倍, 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委屈,小鹏被低估了吗?

何小鹏:中美在科技公司的估值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大概是7倍差距,刚好有点像汇率之差。中国的企业,包括中国的电商企业,包括以前的搜索企业,包括IM(通讯)企业和AI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第二点我认为,我们跟友商在某些科技指数上的power还没有体现出来。比如说,最近我在财报上也讲了小鹏明年也会推出RoboTaxi的相关能力。实际上这些能力我们也是最近才说出来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过去,再给我们半年,大家会看到我们在这个上面的进展和完全不一样的思考,那个时候大家会对小鹏有更高的认同感。

问:今年是小鹏换新的大年,明年后年可能是一个上新的大年,在这种新车型高频率出现的时候,老款的车型有没有退出的计划和战略?新车型的上新,还有多款车型的共线生产,供应链的管理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这块是怎么做的,来达到很多新车型上市即交付的一个效果。

何小鹏:明后年小鹏会有很多的全新款车型,很多是跟现在的车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看到在这个定位、这个品类的布局。比如说G6,明年也会有2026年的年度改款,而且我们重新分析了下2026的年度改款不用改那么多,而是要从“物理价值”到“情绪价值”的改款,接下来会看到我们在情绪价值的改款上发挥更大的威力,能够让所有车主都觉得有趣的,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花的钱不多,但是很酷。

第二个问题核心就是把“平台化”变成“模块化”,然后有非常好的产规的统筹,以及有很好的制度和流程,并且监督管理好这个制度就可以解决第二个问题。

问:小鹏产能准备得够吗?什么时候真正能把产能提升到下一个level水平?

何小鹏:越往后造车的企业包括我们这种新企业,产能的能力会越强,因为我们的模块化在越做越好,这是我很有信心的一件事。就像我一开始说的,P7的目标是同级轿车前三,我们实际上就是奔着前三去准备产能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工厂里现在有P7,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车型。这个工厂实际上还是挺大的,我觉得后面还有更多的车型,我们认为产能在这里都是足够的,这事我们非常有信心。

问:当时定这样一个价格策略梯度的时候,就是以两万为一个梯度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何小鹏:商业的定价,我们还是回到刚刚讲的极致,比如说为什么全系配Ultra,为什么全系配双腔空悬。我们实际上是蛮期望能够把整体的极致性都做好。今天我也说到了我们对于四驱的价格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开始我们讨论的价格比现在要贵不少,但最终我们觉得是,这台车真的是,如果你开一开这个四驱,太酷了,真的很舒服很澎湃很舒享。这个时候我们就心里想,是不是我们把四驱的价格打下来一点点,最终我们很艰难地把四驱的价格打下来。因为我们调整了四驱(的价格),所以我们把整体的价格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所以还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点,我相信四驱的版本,这次的销量会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还要高,我非常有信心。

问:今天的发布会你把很多的时间放在了车,比如操控底盘上,相对来讲以前主打的智能化AI可能少了,有一点非典型,这是为什么?你的考虑在哪儿?

何小鹏:就像我今天所说的,如果你一开这款车,这是(我)最近以来试驾所有车里开得最多的。(以往)很多车我是用自动驾驶开一段,然后再手动开一段,这个车开上去就不想放手了。这是一款极致的运动轿跑,我觉得还是要手动开一开。所以今天,大家看到我(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它的驾控、底盘、操控、加速澎湃,(这款车会带来)那种肾上腺素分泌的感觉。

(大家)会在今年的年底或者明年逐步看到我们在智能化上的POWER,因为智能化实际上我们在跨越这一个时代,希望进入下一个时代。我们内部人都在挑战,为什么不能用Thor或者Orin先走一代,走到明年。我说等到了明年大家会看到要再到下一代,那中间是类似一代半的动作,它又不够高,但它也不是很低,就是它很痛苦很挣扎。我做车这么久,后来决定硬件先行,先把硬件放进去,软件提供一个跟当前版本能力一致的版本,就是够用,但是还没有达到极致的好用,但是后面的时间会给大家提供极致的好用。等我把那些软件能力基本上开发出来,我再专门给大家汇报和分享,有很多你要用一下你才感觉到很好用(的功能),如果此刻想象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问:现在的VLA,各家能走到量产阶段的也就寥寥无几,理想说他们一年投了60亿在AI上才搞出了这个东西。但是昨天元戎(元戎启行)的版本也公布了,元戎的周光说这一年几亿也能搞出来,小鹏在这上面投入是多少?VLA如果投入量达不到,会不会有无法突破的上限?

何小鹏:小鹏今年在VLA的投入也接近50个亿,一年大概花费数十亿是需要的。几个亿的费用也许可以做成一个微型的VLA,但是大概是端到端的逻辑。本身VLA跟端到端的关系,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端到端的一种。第二个,端到端实际上你可以认为是一个二维为主的结构化信息,以数据端到端为导向的一个逻辑、一种模型。但是VLA是一个以空间多维,包括时间维,非结构化的直接到运动的一层逻辑。

真正的VLA可能所有人想要做到量产落地还要一段时间。我自己为什么最近一直说,真正的VLA出来,要比现在所有的第一阵营(包括小鹏在内)最起码要强10倍以上,这才是真正的VLA的效果。

问:VLM比VLA晚推送两个月,因为从整个VLM的功能性来看,它是跨域融合的性质。所以我想问,就是VLM晚推送两个月的话,对于VLA先推送的模型,它在效率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咱们有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

何小鹏:VLM它需要有独立的硬件,某种角度看,今天的VLA严格来说我认为都是VA,就是L(Language)在里面很弱,它虽然能够看到马路上的文字,但是它对于language的推理的逻辑,因为算力的原因,某种角度上能力是大幅度削减的。

VA是快模型,但VLM是慢模型。我们现在正在集成领域做的VLM更像一个VLT,它能推导出task。因为时间、空间的组合,它能够推理出来一组task,比如说“你帮我拿一瓶水”,拿水是一群task,VLM跟VLT某种角度都是以推理型的在数字世界的慢模型,所以是一个慢模型,不是一个快模型。所以VLA跟VLM最终是要结合起来,它更像是很快的“聪明的小脑”,和相对慢一点的“聪明的大脑”的组合。

A跟L的最终加法,我认为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在小鹏(上)会逐步看到,它实际上两套模型,但会逐步融合。就像人的大脑有三种,有大脑、小脑和脊椎,就像汽车集成一样,也分这三种,不同赫兹、不同分工、不同分区的脑。有很多人说,为什么你们不能把它放在一起?实际上放在一起反而是不节能的,就是能耗不好,且不科学,或者不生物的一个逻辑。所以最终,我认为汽车里面对于电控的、对于运动的和对于思考的是三种不同的大脑。

问:随着各家在VLM和VLA上的技术演进,辅助驾驶能力的水平线好像被大家给拉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各家的方案会不会出现一个同质化或者趋同的现象?以及小鹏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

何小鹏:我认为绝对还是有很多分层的,但是怎么分层,我会在今年年内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小鹏的VLA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做的,我们一直都没有说,实际上做这个功能,不是那种今天想到,明天加个班,后天就能做出来(的情况),我也不太相信在AI的大领域里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得好。它可能有取巧的方法,但是长期来看还是基础功要做好。所以我相信明年,2026年中国的自动辅助驾驶会有巨大的跳跃,那个时候现在的第一阵营可能全降到第二阵营,那个时候会有新的第一阵营出现。

问:因为今年其实国产的大模型算力部分也有很大的发展,GPU有很大的发展。想问一下咱们在GPU方面储备如何?训练大模型方面在国产GPU上有哪些布局?

何小鹏: 我们走得是比较快的,我们现在既用英伟达的,也用国产的GPU。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们把云端的GPU跟本地端的推理算力,也就是图灵,以及云端的VLA模型和本地端的VLM模型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年底会看到VLA、VLM合围的初步版本,所以我还是蛮有信心在下一个AI的比赛里面,实际上最终就是我们要快速成长多有利润。因为将来的AI投入,一定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我今年就说过研发费用,以后的汽车公司都要到500亿一年,可能其中有300多亿来自于AI,只有100多亿来自于硬件领域。所以换一个角度,这是大家将来在全球竞争不得不去冲刺的过程,所以AI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问:你之前说如果你想害一个朋友的话就劝他去造车。雷军说你是力劝他造车的,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力劝他造车?

何小鹏:大家可能没看到前提,我当初所说的是有很多的哥们要创业,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是没有公司的,或者说他们上一家公司已经卖掉了,所以想重新在汽车领域创业,我认为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2017年我就跟雷军聊过,小米是适合造车的,因为小米原来是有互联网的软件基因和互联网的硬件基因,这两个基因跟汽车是有一定的关联度,而且是比较高,具体的过程就不多说了。

问:在今天的8.27纪念日,你个人认为你的成就感大过于创业的痛苦了吗?

何小鹏:因为(造)车它是一个永不停止的马拉松,就像一个泰拳的比赛,任何对手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用任何招数给你出招,你首先自己要够强壮,然后别人真的把你打倒你还能爬起来,天天看到有人踹你,那种感觉跟以前做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有很多百X大战,一旦你过完了你就很舒服,幸福指数巨高。(但造车要面临)天然的壁垒,网络的效应,生态效应,first move效应,没有可能出现两倍逻辑,什么逻辑在上面很多都没了,劝君听我一席话,造车不是一个开心的事。

问:你很长一段时间说小鹏不光是一个汽车企业,还要做一个AI企业,,但是这个里面是否有一个悖论,因为像科技公司他们的投入是科技公司的高毛利是支撑的,科技公司动不动有20%~40%的净利润率,所以他们才能够有很大的投入。汽车公司在这方面就没有法这么来做,像中国汽车的利润率才4%~5%,以这么低的利润怎么支撑AI公司的投入?

何小鹏:在没有数字产业科技公司的时候,全球科研投入最高的我认为是实体产业的科技公司。中国投入最大的如华为,他最开始干的是硬件或者硬件叠加软件。你说华为是不是科技公司,我认为他肯定是,去年的科研费用接近1800亿(1790亿)。最近十年数字公司(研发投入)会提高,我认为绝大部分的数字公司是像美国七姐妹的Apple、特斯拉这些硬件叠加软件的公司。所以我不认为只有软件或者只有数字类的科技公司才叫科技公司,实体类的一样有很强的科技公司,所以都能够做得很强。而且实体类还有新的一个效应,就是硬件的规模效应,这是在数字世界是没有的。未来的科技公司这两类都有,而且第二类更难做到,因为既要把软件做好,还想把硬件做好,还要同时把用户运营和客户销售做强,这个能力比纯数字世界的巨头的难度挑战要更高,当然也更辛苦一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