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业务“大展鸿图”!新华保险高管“现身”业绩会,解读鸿鹄基金业绩、投资组合、分红险转型

资事堂·孙建楠
谈及利率下行趋势中的保险产品挑战

8月29日下午,新华保险召开中期业绩说明会。

此次新华保险高管的“现身”格外引人关注,原因在于公司在股票投资上的风格,在大型上市险企中属于最“进攻型”的代表。这与其业务结构紧密相关——新华保险的主业恰恰是寿险。

寿险业务资金来源稳定、久期较长,天然适合承受更高波动,从而为新华保险提供了更大的权益投资空间。新华保险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5.9%,上半年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6.3%,在上市险企中领先。

新华保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0.41亿元,同比增长25.99%;归母净利润147.99亿元,同比增长33.53%。对于上述业绩背后的脉络,新华保险管理层回应了市场关切。

资事堂将业绩说明会内容的要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鸿鹄二期完成建仓

在维护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并服务公司资产配置优化的总体目标下,自2024年初起,新华保险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联合同业共同出资设立试点私募基金。自2024年以来,试点基金始终坚持依法合规运作,运行机制稳健,治理流程有序,为功能性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截至2025年年中,鸿鹄基金一期已完成建仓任务并取得良好收益;今年二季度末,二期基金已完成主体建仓,基本达成建仓目标

三期基金自7月初正式启动,目前推进顺利。若按计划实施,新华保险累计计划出资规模为462.5亿元(一期、二期和三期基金),资金体量与配置节奏与功能性定位相匹配,为后续长期运作提供充足“耐心资本”支撑。

三期基金的投资范围定位于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标的遴选坚持“治理良好、经营稳健、股息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好”的硬性标准,强化股东回报与基本面支撑的协同,确保组合具备可持续的分红现金流与再配置空间。

【编者注:鸿鹄一期基金的全称为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自2024年2月末正式开始建仓投资,管理人是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共同出资成立并投向A股和H股的私募平台,是保险机构加大股市投资的试点模式。依据资事堂对新华保险半年报的研究,鸿鹄一期基金目前结转下(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要求)的资产增值至少有56.84亿元,盈利超过11%。】

鸿鹄基金收益高于基准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鸿鹄基金投研团队在策略配置理念与标的筛选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为后续批次的持续投入与动态优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今年上半年表现看,鸿鹄一期基金的风险指标低于基准、收益指标高于基准,在把握波动、防控回撤的同时实现了超额收益,功能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双丰收”。该结果体现了长期资金属性与纪律化投资相结合的成效,也验证了在既定边界条件下的多维度配置与结构性机会捕捉能力。

展望未来,试点基金将坚守政策初衷,立足“长钱长投、耐心资本”的优势,持续严肃投资纪律,深化投研、优化配置,统筹“长期持有与交易策略”的动态平衡,力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功能性与盈利性的统一。基于当前组合结构与标的质量,公司对试点基金业绩的长期韧性保持充分信心。

【编者注:2025年5月22日、7月4日,新华保险分别签署合同出资100亿元、112.5亿元认购由国丰兴华私募发起设立的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三期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叠加中国人寿的出资额,鸿鹄基金总计三期的资产规模至今已达千亿元人民币。】

分红险转型

在分红险方面,面对长期销售经验不足的挑战,公司专门成立了风险转型领导小组,建立分红险销售推动和账户管理的专班,推动前后线协同发展。上半年,公司通过明确分红险在客户生命周期中的定位,强化财富管理内涵,重塑销售队伍的培训体系,显著提升了队伍的知识储备和销售技能。同时,形成了组合销售和立体推动的新模式,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自二季度以来,分红险在个险渠道的期交保费占比超过70%,银代渠道期交保费占比也逐步提升至30%以上。

随着预定利率下调,公司将分红险作为主流产品,持续深化分红险的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在销售培训、客户服务、投资管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

【编者注:分红险是一种既有保障功能,又能让投保人分享保险公司(即险企自身)投资收益的产品。分红金额不固定,但能在长期提供增值空间。在利率下行、固定收益吸引力下降的环境下,分红险的重要性凸显,已成为众多保险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

利率下行的保险产品挑战

新华保险高度重视应对利率下行环境的挑战,自年初起即建立了产品盈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资产与负债的联动,推动产品供给的多元化和结构优化,提升整体竞争力,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公司通过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强化产品组合策略与场景化营销模式,精准对接客户全生命周期中的多样化保险需求。同时,积极探索“保险+服务”的融合模式,围绕“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金融服务”等方向,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在产品方向上,公司坚定推进风险和保障型产品的转型,既通过增额寿、养老年金等险种满足客户长期资金规划与养老保障需求,也加大保障类产品的供给,深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编者注:增额寿是保额会逐年增长的人寿保险,既能提供身故保障,又兼具长期储蓄功能;养老年金则是客户在缴费期满后,可以定期领取养老金的险种,帮助实现退休后的稳定现金流。】

投资端:固收+与高股息并重

在投资端,公司上半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这一成果得益于公司对市场趋势的准确研判和有效的资产配置。在固定收益方面,公司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超长期债券的跨周期匹配,同时积极提升固收投资的交易能力,通过多品种、多策略组合,捕捉交易性机会,力争在“固收+”模式下增厚整体收益。

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更加重视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价值。在利率中枢下行的背景下,优质高股息股票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净投资收益率,还能在新会计准则下通过计入OCI账户平滑利润波动,监管政策也在鼓励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

【编者注: OCI是会计科目“其他综合收益”的缩写。把高股息股票放进OCI里,好处是股价的短期波动不会马上影响利润表,保险公司既能拿到分红,又能让报表看起来更稳定。】

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符合国家战略的“新质生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举牌”问题,公司表示会综合考量宏观环境、标的长期价值、负债端匹配度以及战略协同等因素,审慎做出决策。

新业务价值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公司新业务价值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4%,2024年更是实现了106%的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延续强劲势头,同比增长58.4%。

推动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公司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包括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投资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产品竞争力的显著增强、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服务生态的全面升级,以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业务品质管控和金融科技赋能客户体验的全面推进。

具体来看,上半年新单期缴保费同比增长65%,13个月继续率达到96.2%,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25个月继续率提升更为显著,同比增长6.9个百分点,达到92.5%。这些品质改善为价值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编者注“新业务价值”(NBV)指的是保险公司当年新卖出的保单,扣除各种成本后,未来能带来的长期净利润折算成今天的价值。通俗点说,它就像保险公司今年新接到的订单,能为未来赚到多少钱。新业务价值越高,说明卖出的新保单质量更好、客户留存更高,公司未来赚钱的能力也更强。

资产端与负债端联动

在负债端,公司将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作为核心抓手,牢牢把握负债成本的源头控制。预定利率是决定负债成本的关键因素,公司通过持续调整预定利率水平来压降新业务的保证成本。

在资产端,公司将优化配置与提升投资能力作为核心策略,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特性。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灵活运用多策略进行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中把握结构性机会,持续配置优质资产,建立稳健的权益底仓,逐步弥补过往短板。

特别是在OCI权益资产、未上市股权等长期配置领域,公司积极充实底仓,以优质权益资产来对冲利差损风险,实现稳定收益的战略部署。

资产负债管理是动态而积极的过程,也是防范利差损的核心要素。公司将继续推动资产与负债两端的联动优化,把防范风险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