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下午,南方基金经理叶震南在直播间对港股市场作出分析和解读。
投资作业本整理了要点如下:
1、未来三到四年将是中国创新药的甜蜜期,预计中外合作和国际化步伐会持续加快。
2、整体来看,国内创新药政策持续优化,支持力度很强,有助于创新药产品放量和业绩提升,为相关企业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3、今年香港市场做得还不错,原因是天然就有一些在过去一段时间符合大家认知和想要投资的资产在这儿,它提供了这样一种稀缺性,所以大家愿意过来。这是其一。
第二,香港市场也有一些流动性宽松......
4、随着流动性环境和风险偏好因素逐渐反映在中报业绩中——众所周知,八月正值半年报披露期——市场关注点自然转向企业盈利、实际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
若估值和风险偏好目前已处于难以进一步扩张的位置,叠加盈利增速的变化,投资者情绪可能会转向谨慎。
因此,我认为这是港股市场短期面临的情况。
5、创新药短期业绩尚未规模化,学术大会等催化事件多集中在四季度,当前或处于信息真空期。短期内需关注风险收益匹配,流动性好时关注业绩和新指引。
叶震南,2018 年 7 月加入南方基金,曾任国际业务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23年10月至今,任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QDII)基金经理。
由此可见,其独立管理基金经验还不足2年,其管理基金总规模也仅为0.36亿元。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QDII)十足是个“超迷你基”。

不过此基金不同阶段业绩都表现优秀,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QDII)A今年来收益86.28%,近一年收益98.96%,近6月收益68.20,近3个月收益34.58%。
港股医药作为创新类资产和新型医疗资产的集中地,代表了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中枢受益于产业趋势有着较强的上行潜力,但短期斜率过高的上涨也相应扩大了波动的风险。 综合来看,整体市场的态势偏好,结构性特征具有持续性,港股医药仍然是比较好的产业趋势代表,中长期具备震荡上行的基础,投资上需要平衡短期的波动,避免过于激进的策略,整体有希望持续享受到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关于创新药板块,叶震南在二季报指出,他曾在2024年度报告及多份历史季报中有过较多分享,从中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创新药板块的整体市值能否持续扩大是核心关注点。
叶震南认为,今年以来板块呈现高斜率修复的阶段对应的是认知层面的刷新,不少投资者首次系统性地认知到了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不断对外授权的催化下进一步将这种竞争力兑现至全球形成了认知与投资上的合力,这样的机会往往在一段时间内都比较难得,不仅需要基本面的催化,流动性、其他成长类赛道的表现、政策环境等都需要有良好的助力,这种程度的修复往往构成了价值重估的第一阶段。
他还称,除了内因,海外的支付压力、通胀压力以及药企专利悬崖的多重叠加使得以肿瘤管线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企获得了全球的青睐也构成了天时地利的外因。
如果继续向未来看,授权出去的分子能否兑现临床价值?多少的分子可以开到注册性临床?临床成功的药物能否兑现商业化价值?非肿瘤领域是否能够及时跟上全球的节奏?
叶震南指出,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回答的。但相比于认知的刷新,这种过程更多是循序渐进,对应的价值修复大概率也是阶梯螺旋式的形态,所以我们应当对兑现的节奏有更长期和可能震荡中上行的合理预期。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未来3-4年是中国创新药的甜蜜期
主持人:最近创新药受到市场持续关注,相关基金和个股表现都非常亮眼,尤其是在港股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外大型药企不断有新动作,全球创新药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请您先从宏观角度,谈谈国内创新药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叶震南: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享:一是中国创新药行业过去三年的进展,二是全球创新药产业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首先,过去三到五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非常快。比如2021年,中国创新药的研发管线在全球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尤其在双抗、TCE、细胞疗法和ADC等新兴疗法领域,中国药企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分子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其实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并不是今年才体现出来,而是经过三到五年持续积累,基本面持续增强。
第二,从全球视角看,药品专利期通常为十到二十年。许多海外大型药企将在2024到2028年迎来专利悬崖,许多畅销药将陆续到期。
全球药企需要补充管线,而早期资产推进到上市需要时间。在这三四年里,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甜蜜期”。
原因在于,生物科技创新在中国自2018、2019年才开始加速,虽然现在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但在最前沿的原创性领域还有提升空间。
不过,近年来0到0.1、0到0.3这类重大原创性突破放缓,但0.3到1的创新、能够实现商业化的管线大量涌现。
中国工程师红利、开发和研发效率推动了这一进程,未来三到四年将是中国创新药的甜蜜期,预计中外合作和国际化步伐会持续加快。
创新药政策不断优化,方向和力度一直没问题
主持人:政策一直是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创新药领域。请您介绍一下近期创新药政策的影响,以及政策、产业和南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之间的关联。
叶震南:创新药政策方面,医保始终坚持“腾笼换鸟”,大力支持创新。
过去几年,医保对创新药的支付规模持续增长,国谈机制不断完善,续约和定价原则也越来越合理。
总体来讲,我们可能觉得创新药在中国上市的时间对比海外创新药上市时间有些滞后,但实际上,现在部分药物在中国率先上市。这是其一。
第二,商业化情况,创新药上市后,上市的这些创新药在过去两三年内能够非常快速去铺开它的销售。整体来看,国内创新药政策持续优化,支持方向和力度一直没问题。
对于基金端,南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作为指数产品,覆盖了众多创新药相关企业。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支付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创新药产品放量和业绩提升,为相关企业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鼓励“真创新”
主持人: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健康和医药需求持续增长,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叶震南:竞争肯定存在。仿制药和器械领域有集采等政策,目的是保留有竞争力、性价比高、质量优的企业。
创新药领域,部分药物有多家企业同时销售。企业要有足够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保障药品持续供给和服务。
医保支付范围持续扩大,商保也在逐步加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选择差异化路线。鼓励“真创新”,中国创新药已经能进入全球前三、前五梯队。
行业竞争导向已经从低价竞争转向差异化和精准定位。评估药企时,要看综合实力、产品定位、支付策略和管线布局等多个维度。
创新药具有周期属性,普通人投资关注这些
主持人:创新药板块波动大、专业性强。普通投资者应关注哪些信息来辅助投资决策?创新药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如何?
叶震南:创新药具有一定周期属性,研发高度依赖资金。
以美股为例,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前,账上现金会先增长,资金来源包括政策支持和风险偏好提升。风险偏好提升与经济景气、政策环境等密切相关。
利率变化对行业影响复杂。历史上,降息与成长股涨跌并无必然联系,利率只是工具,背后反映经济周期。
利率拐点对市场冲击较大,但长期影响有限。投资创新药需关注政策、支付环境、经济景气等宏观因素。
稀缺性和流动性宽松使得港股今年行情领先
主持人 : 近期港股市场表现较强,在924以来本轮行情前期处于领跑状态。请分析港股市场近期表现及领跑A股的原因。
在A股跑赢港股的时候,大家也没问A股,这个解释起来当然有很多可能性。
我觉得有几个点可能大家讨论得会比较多。
第一,我们在投资港股的时候,大家投资什么样的资产?
我们可以看到港股里面有一些资产还可以,譬如说一些红利类的,红利类的资产它可能之前因为有AH折价,长期被比较大的折价,可以提供更好的股息率或者红利回报,这是第一类资产。在相对低利率环境下,很多人希望能够去配置这类资产。
第二类,大家日常大家生活当中能够感知到的一些衣食住行的消费类相关的。我们称之为新消费的资产,这些资产可能也有不少在香港市场上市,这也是大家认知度比较高的一类资产,你能够在香港找到。
第三类资产就是创新药。创新药在香港市场做得比较有代表性,也是大家觉得希望去投资的。
第四块,恒生科技、互联网企业、新兴资产等。这些资产在香港市场占比也比较大。这也是在当前环境下,很多人愿意去投资的。
所以今年香港市场做得还不错,原因是天然就有一些在过去一段时间符合大家认知和想要投资的资产在这儿,它提供了这样一种稀缺性,所以大家愿意过来。这是其一。
第二,香港市场也有一些流动性宽松,你可以理解为联储降息,或者香港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总体来讲,今年确实还算比较OK的状况。
这两点其实是构成香港市场之前有一段比较好的背景。
过去一个月港股回调是短期情况
但是过去一个月来看,表现就没那么好了。
主要原因可从港股市场的整体盈利预期指标中窥见一斑。不论是通过国内常见个股统计方式,还是借助万得等资讯终端的数据,均可发现今年香港市场的上涨中估值修复贡献较大。
估值修复直观体现于一些关键指标,例如H股溢价的收窄,以及风险溢价水平的压缩。
以往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可能要求港股提供10个点以上的额外收益率补偿;而随着市场回暖,或出于对稀缺资产的配置需求,如今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可能已降至三到四个点。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
随着流动性环境和风险偏好因素逐渐反映在中报业绩中——众所周知,八月正值半年报披露期——市场关注点自然转向企业盈利、实际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
若估值和风险偏好目前已处于难以进一步扩张的位置,叠加盈利增速的变化,投资者情绪可能会转向谨慎。
因此,我认为这是港股市场短期面临的情况。不过需明确,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本质上仍是中国企业。
诚然,本是同根生。为何同一类资产会在两个市场出现不同定价或估值评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以往市场参与者结构存在差异——例如有人认为港股市场由外资主导、更具全球定价特性,这确实部分符合事实。
但近年来南向资金持续增加,两地投资者的结构正在逐步趋同。因此,H股溢价收敛、市场认知弥合也属合理。总体来看,港股今年表现较好有其内在逻辑,这一判断具备基本面支撑。
当前处于信息真空期,催化事件集中在四季度
主持人: 最后,请谈谈当前时间点,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投资性价比,以及与其他医药基金相比的优势。
叶震南: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纯粹,行业基本面处于“甜蜜期”,未来三年增长空间大。医保支持和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天花板被大幅提升。
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时间尚短,历史估值参考意义有限,但行业成长性强。医疗支出和卫生需求持续跑赢经济增长,长期空间广阔。
短期内需关注风险收益匹配,流动性好时关注业绩和新指引,创新药短期业绩尚未规模化,学术大会等催化事件多集中在四季度,当前或处于信息真空期。建议根据自身投资期限和风险偏好合理配置,长期看行业空间广阔。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