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苹果公司正与Google就将后者的Gemini大模型引入新版Siri展开讨论。
这一潜在合作,既是技术抉择,也是金融算术:苹果如何平衡创新节奏与资本市场预期,Google又能否凭借外部落地重新赢得AI估值红利?
更具有吸引力的悬念在于:苹果能否通过外部模型在短期追赶体验差距的同时,不至于陷入战略依赖?资本市场、利润结构、竞争格局,这些维度,才是投资者与业界更关注的焦点。
创新窗口与资本压力
苹果在生成式AI上起步较晚。
与微软绑定OpenAI、Google全力押注Gemini相比,苹果的自研路径显得低效、缓慢和不思进取。
面对市场对“iPhone已触顶”的担忧,AI成了资本市场呼声最高的突破口。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创造性毁灭”,提醒企业若不能在技术周期中自我更新,终将被市场淘汰。
苹果的AI焦虑实际上自ChatGPT 3.5低调“问世”之后就一直存在,但进展迟缓,态度犹疑;而此时引入外部模型,本质上是对“毁灭”威胁的又一次主动延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合作,必然不限于单纯技术问题。
苹果2024财年研发支出达到313.7亿美元,但较2023财年的299.15亿美元仅增长4.86%(2023财年同比增幅为13.96%),占收入的8%(2023财年占比7.8%)。
资本市场对这样的增幅如何评价?市场主流认为苹果缺乏“爆款成果”。苹果GenAI技术进展的迟滞态度和动作,正在引发投资者打折苹果估值的浪潮。
Gemini若果真内嵌在Siri中,那么苹果的财务算术题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据公开报道显示,Google已开始训练一款可在苹果服务器运行的Gemini定制模型。表面看,这确保了隐私合规,也缓解了数据安全担忧。
但在资本市场层面,影响更为复杂。
一方面,苹果需增加算力投资。据摩根士丹利测算,大规模接入生成式AI,将使苹果的数据中心CapEx(资本支出)在未来两年显著提升。短期看,这可能会压缩苹果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比较积极: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为苹果赢得一份“战略期权”。
相比坚持自研,外包可确保苹果在AI热潮中不掉队;相比完全放弃,定制化部署又保持了未来替代的灵活性。正如金融学中的“实物期权”理论,苹果此举是以有限成本,换取未来的更大可能。
商业的本质是共赢,那么这项合作,对Google的资本价值又是什么?
对Google而言,进入Siri是一笔潜在的分发生意。
Gemini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应用场景不足”:Alphabet在2023年的财报中承认,搜索广告收入在2023年增速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资本市场正追问其AI如何变现。
如果Gemini能成为Siri的底层引擎,Google将获得数亿设备的自然入口。
这不仅扩大了模型调用量,也为未来的订阅、服务绑定提供想象空间。换言之,这是Google从“研发支出”转化为“分发红利”的关键步骤。
多模型策略投资逻辑
必须看到,在拥抱GenAI技术的过程中(目前这个过程仍在继续),苹果并未押注单一伙伴。
此前,苹果也与OpenAI和Anthropic接触,评估ChatGPT和Claude的可能性。这种做法与其在供应链上的策略类似:分散化合作以保持议价权。
在投资学上,这正是“多元化组合”的思路。
面对技术演进的不确定性,苹果通过引入多家模型厂商,降低了对单一伙伴的依赖。
这也意味着,无论哪家大模型跑得更快,苹果都能保持相对安全的选择主动权。
资本市场更关心的问题是:这是否能重新点燃iPhone的超级周期?
苹果的收入结构正在从硬件向服务转型。
据苹果2024财年财报显示,2024财年,苹果服务收入占比超过24%至24.6%,比2023财年的22%占比更高。
若Siri接入Gemini后再次进化,很可能会催生更多付费服务、应用订阅,那么软件服务将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支点。
但投资者也会担忧:若外部模型调用成本高昂,是否会反向侵蚀服务毛利?尤其在App Store和iCloud的高毛利率背景下,AI算力成本若长期高企,可能导致整体利润率承压。
资本市场对苹果AI的态度微妙。
微软因绑定OpenAI,被重新赋予“增长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溢价;Google因自研Gemini,虽遭早期质疑,但至少证明了战略聚焦。苹果若过度依赖外部合作,会不会被解读为“创新力不足”?
从另一角度看,苹果的谨慎其实也符合其财务纪律。
正如管理学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说,企业决策存在“有限理性”,外包是对理性边界的外延。苹果选择“先合作,再自研替代”,是典型的风险对冲行为。
若苹果选择Gemini,还将面临跨境合规与监管压力。
欧盟《AI法案》正在进入执行阶段,对模型可解释性、数据来源合规性提出要求。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也在关注大模型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问题。
这意味着,苹果在引入外部模型时,必须确保其在本地化、透明度上的可控。否则,一旦触及监管红线,不仅是技术风险,还会带来潜在罚款与声誉风险。
终极答案仍未揭晓
如果合作落地,苹果与Google将形成一种“软联盟”:终端厂商与AI平台的绑定。
这可能重新定义产业分工。
对三星、小米、华为等硬件厂商而言,这种趋势值得警惕。若苹果借助Gemini在智能助理体验上实现代差,将迫使其他厂商加速与本地或全球AI模型合作。
由此,产业可能会走向“终端+模型”深度绑定格局。
积极的可能也不是没有,比如苹果在芯片自研上的长期优势(M系列与A系列SoC),意味着苹果不必长期依赖外部,未来一旦模型推理能更高效地在终端完成,苹果完全可能切换回“自研闭环”。
归根结底,这场合作并不只是技术落地,而是金融市场的一道考题:苹果能否通过引入外部模型,既保持短期竞争力,又避免长期利润率下滑?Google能否凭借进入Siri,找到比广告更稳定的AI商业模式?
对投资者来说,又该如何评估,?这是一场“权宜之计”,还是“新叙事周期”的开端?
答案仍未揭晓。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生成式AI浪潮下,苹果与Google的每一步动作,都不仅是技术路径选择,更是对资本市场预期的精算。
“时间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这句话,或许最适合此刻的苹果。
资本力量不会多给苹果一分钟,让蒂姆·库克(Timothy Cook)再度犹豫,究竟选择继续自研GenAI,还是借助外部力量,市场与投资人要求的是当下的应答。
苹果押注Gemini,意味着它在金融与技术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一种“务实的算术”:在成本、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博弈之间,先确保自己不掉队,再寻找属于苹果的长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