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笑寅
来源:硬AI
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正迎来商业化提速的关键时刻。
据硬AI,汇丰分析师Yuqian Ding、Michel Liu等发布最新报告表示,技术成熟度提升、政策支持加强以及车队运营回报改善将推动行业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迎来扩张潮,预计中国Robotaxi车队规模将在此期间增长10倍。
汇丰在近期对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两家公司的试乘和投资者参观中发现,无人驾驶技术已在限定区域内运行顺畅。通过手机应用一键叫车,车辆能够在繁忙交通中自如导航、变道和在红绿灯前停车,车内无需配备驾驶员或安全员。虽然目前定价模式仍在探索阶段,但汇丰预计未来Robotaxi服务将比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便宜10%至20%。
目前,Robotaxi技术已在深圳、广州、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限定区域内平稳运行,部分试点项目提供7×24小时无人驾驶服务。得益于传感器成本下降,单辆Robotaxi的平均成本已降至约30万元人民币(4万美元),同时车辆配备了更强的处理能力、更优的AI算法和更大的数据集。
监管环境同样释放积极信号。汇丰预计监管部门将向运营商发放更多牌照,开放更多服务区域。以广州为例,预计Robotaxi服务将很快覆盖全市,而非仅限于南沙等少数区域。这形成了良性循环:技术成熟和政策支持提升,运营成本的商业可行性随之改善。
规模扩张成为关键驱动力
汇丰在与如祺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和Robotaxi车队运营商的最新讨论中注意到,技术颠覆者与既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网约车公司越来越热衷于与Robotaxi公司合作建设车队。
这一转变背后有三重驱动因素:首先是诱人的利润池——司机成本通常占车费的50%,利润分成协议可以将目前出租车车队5%的利润率大幅提升。
其次,Robotaxi车队扩张受到严格监管,在早期阶段牌照可能主要授予成熟平台和车队运营商;第三是,强劲的车队订单动能和潜在的牌照配额将支撑整体增长。
报告还指出,规模扩张的实现取决于技术和监管合规两个因素。
在技术层面,核心挑战是在不同城市布局和道路条件下适配自动驾驶算法,同时确保安全性。更先进的世界模型/VLA模型应用和数据增长将促进这一进程,市场领导者目前可以在一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在新城市部署服务。
在监管层面,运营商可通过展示良好安全记录、与本地车队合作伙伴协作来获得牌照。随着车队规模扩张,Robotaxi将更加普及,提升公众接受度和使用率。
汇丰将自动驾驶视为两种不同的商业场景——智能电动汽车和Robotaxi。基于技术就绪、监管支持和公众接受度提升,预计两者都将在2025-26年迎来采用率的商业化突破。据如祺出行数据,超过一半的首次使用者会再次使用Robotaxi服务。
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加速布局
全球移动出行平台也在积极行动。据报告,Uber已广泛投资Robotaxi行业,包括与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等中国Robotaxi公司以及Momenta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建立战略合作。这似乎是Uber将重点从内部Robotaxi研发转移后的防御性举措。
Uber与Momenta在2025年5月宣布达成Robotaxi部署战略协议,9月宣布计划明年在德国测试L4级自动驾驶车辆。对于小马智行,其Robotaxi服务和车队将接入Uber平台,共同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
同时,Uber与文远知行在2025年5月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据公司公告,计划未来五年在包括欧洲和中东在内的15个新城市大规模部署Robotaxi。东南亚出行平台Grab也在2025年8月承诺对文远知行进行战略股权投资,以加速在东南亚部署Robotaxi服务。
报告表示,这些合作表明,全球出行市场正认识到中国Robotaxi技术的领先地位,国际化部署正在加速推进。随着技术验证、成本优化和监管环境完善,中国Robotaxi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复制其国内成功经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AI”,关注更多AI前沿资讯请移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