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心累?这种躺赚保险才是普通人的财富避风港!”
近日,一家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展示其代销的一种名叫“增额寿”的保险产品时,页面醒目位置出现了这样的论述。
这样的表述恰当么?
所谓增额寿,全称是“增额终身寿险”。从产品设计上,这是一种“基本保险金额”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寿险产品。
但在当下的销售语境里,这类产品被有意的去和理财产品比较,并冠以“躺赚”、“避风港”等术语,以突出其回报和增速“稳定”(其实是保额)的那一面。
甚至,部分互联网平台把眼光瞄准了个人资金量更小的年轻客户们,并推出了类似“基金定期定投”的购买方式——只需每月投入不多的金额,就能参与所谓的保险理财,看上去就像买一只基金那样轻松。
更吸引眼球的是,宣传中不断重复“收益确定”、“收益率高”、“灵活提取”、“保本保收益”,甚至强调还能随时贷款。这种全能化的包装,让原本专业且有些复杂的寿险产品,在消费者眼中逐渐摇身成了另一种形象,一种类似“活期理财”般安全、不复杂的金融产品。
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
前四年退保,可能“血亏”
不得不说,一些增额寿产品的宣传页上写得很令人心动:“收益稳居市场第一梯队”、“财富稳健增长”、“70岁可投保”、“资金流动性强,急用钱时可灵活提取”。(如下图)

但如果我们再翻开合同里的现金价值表(可以理解为退保时能拿回多少钱的“价目表”),很多宣传语中未触及的“隐蔽细节”就一点点冒出来了。
依照材料列示的案例(下图),如果投资者在投保后的前四年发生退保取现,能取回的现金分别只有1847元、4771元、12895元、28360元(假设该投资者已缴纳当年的1万元保费)。
这些数字和当年累计缴纳的保费相比是非常高比例的“损失”,尤其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几乎是75%以上的折损率。
换句话说,前四年取现,几乎注定“血亏”。
只有到了第五年末,才能“回本”,但收益并不理想,根据相关材料上展示的具体案例:
第5年末:累计交5万元,现金价值50532元,刚刚超过本金。
第6年末:现金价值51517元,算下来年化收益率仅约0.5%,比很多活期理财还差。
第10年末:现金价值55645元,十年总共只多出5645元,折算成年化收益率大约1.08%。
换句话说,如果客户在前几年因为急需用钱选择退保,几乎注定是亏损;即使撑到第6年或第10年,收益体验依旧非常一般,远低于市场上常见的理财产品。
所谓“资金流动性强”,只是说合同允许你随时退保,但退得早就等于随时亏钱这点被有意识的“略”过了。
而这些措辞和同期展示的“财富稳健增长”的宣传措辞相挂钩,很容易让保险购买者产生“保本”的联想。

着急用钱?“取现”的“代价”不低
相关宣传页面上,还有条款写得很直白:“产品灵活、具有流通性”。(如下图)
底下还配了两句亮点:
其一,“支持减保:每个保单年度可累计申请减少基本保险金额的20%”。
听上去像是可以随时取钱,但实际上取出来的钱来自你的现金价值,而现金价值在前几年往往低于你交进去的保费。
最后的结论是,虽然能“取”,但取得“早”就是“亏”。
其二,“支持保单贷款:最高可贷现金价值的80%,无需征信及银行流水,1–3天即可到账”。
这听起来更方便了,但别忘了这是贷款,不是送钱。你要付利息,还可能影响保单效力。换句话说,就是拿自己的保单去抵押借债、加杠杆。
所以,这些所谓的“灵活”,背后都有代价:要么本金缩水,要么背上利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灵活”与银行存款那种随取随用的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
2%每年的“复利诱惑”
这个增额寿产品销售页面中,还有问答的材料,第一个问题就是给投资者解答产品优势。
有如下文字:“有效保险金额以2.0%年复利形式增加”(如下图),这段文字亦写在了产品合同中。

一看到“2%/年复利”,似乎确实很诱人,尤其是在储蓄利率大幅下降的当下时代。
但“关窍”藏在“细节”里。
这里的2%,说的是有效保险保额而不是现金本身,“有效保险保额”通常是指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实际给付的保险金数额。比如最初保额10万元,第二年就变成10.2万元。
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到之前提及的概念,在增额寿产品中,保额和现金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金价值中多少能及时取现又取决于合同条款。
对于关心“退保能拿回多少钱”的投资者而言,首先要去关心保险合同条款。其次,也要更多的关心合同里的现金价值条款;而保额主要对应的是身故或全残时的赔付金额,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现金价值的变化并不是按照2%写死的,而是由保险公司的精算、费用和投资情况决定,通常前几年甚至低于交进去的保费。
所以要记清楚:2%只是保额的增长,不是本金的固定利息,更不是你的年化回报。
增额寿缘何火爆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成为金融消费者购买的重点。而近年,火热的保险产品一定包括“增额寿险”。
梳理资料发现:早在2014年,中国寿险市场就出现了首只增额寿产品,但当时,这类产品远未成为市场主流。
据券商研究报告:增额寿的第一轮火热是伴随着“资管新规”重塑理财环境后发生的。
随着监管部门陆续调整部分险种的评估利率水平,自2019年起增额寿的热度开始上升,2020年发布财报的76家人身险公司中,约有3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中都出现了增额终身寿险的身影。
而随着近年银行储蓄和理财利率走上了“快速下行通道”,保额稳定增长的增额寿险产品越来越红火。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
而到了过去两三年内,增额寿险更是进一步走俏。
到了2022年,随着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增额寿的销售迎来又一波高潮(如下图)。

各类代销平台和险企的宣传话术开始集中在“高利率锁定”这个卖点上,常见的表述包括“复利3.5%的理财险”、“锁定复利3.5%的长期利率”、“增额终身寿险收益写入合同内,可以做到刚性兑付”等,把增额寿描绘成一种既稳健又确定、仿佛可以对抗利率下行的理财替代品。
2025年开年以来,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即保险公司在定价时承诺给客户的最低利率)已经连续三次下调,这让增额寿在宣传中更容易被强调为“锁定高利率”的稀缺产品。
寿险产品对于广大保险投资者而言,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财富管理方式,自然有它重大的意义所在。
但在销售过程中,何妨更实在一点,更真诚一点,让投资者了解产品更准确,也就让这门“生意”可以更长期的获得投资大众“心底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