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C龙头”芯原股份Q3业绩炸裂:AI订单驱动营收创纪录,盈利拐点或已不远

芯原股份刚刚扔出了一份亮眼的Q3经营数据预告,各项指标几乎全面超出预期。对于那些仍在用“半导体IP第一股”的旧标签审视这家公司的投资者来说,这份数据无疑是一次强有力的提醒:芯原的增长引擎已经切换,AI ASIC(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叙事正在被数据兑现。

要点速览

  • 财务表现炸裂: 2025年第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84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环比暴增119.74%,同比增长78.77%。单季度亏损同比、环比均大幅收窄,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 核心业务驱动: 业绩增长主要由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拉动。其中,量产业务收入达6.09亿元,同比增长158.12%;芯片设计业务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80.67%。相比之下,知识产权(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 订单增长强劲: Q3新签订单15.93亿元,同比增长145.80%,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约65%。前三季度新签订单32.49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

  • 发展战略验证: 截至Q3末,在手订单达32.86亿元,连续八个季度创新高。其中近90%为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预计约80%将在一年内转化为收入,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高确定性。公司从“半导体IP第一股”向“AI ASIC龙头”的转型逻辑得到数据验证。

  • 未来关注: 1)在手订单向收入和利润的转化效率及可持续性;2)AI ASIC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及对整体盈利能力的改善作用;3)公司在先进工艺(如5nm/4nm)项目的执行进展及新客户拓展情况。

国内“ASIC龙头”芯原股份刚刚扔出了一份亮眼的Q3经营数据预告,各项指标几乎全面超出预期。对于那些仍在用“半导体IP第一股”的旧标签审视这家公司的投资者来说,这份数据无疑是一次强有力的提醒:芯原的增长引擎已经切换,AI ASIC(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叙事正在被数据兑现。

营收与利润:冰火两重天后的绝地反击

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营收。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2.84亿元,这不仅是公司单季度的历史新高,更实现了环比119.74%和同比78.77%的惊人增长。

这与公司上半年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背景资料,芯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2亿元,第二季度营收甚至同比下滑4.8%。然而,仅仅一个季度后,公司就上演了绝地反击。这种巨大的预期差背后,是其业务结构的质变。

公告明确指出,增长主要受“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带动。具体来看:

  • 量产业务收入达到6.09亿元,同比暴增158.12%,成为拉动营收的第一主力。这表明前期设计的芯片项目已成功进入规模化生产和交付阶段。

  • 芯片设计业务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80.67%,同样表现强劲。

  • 而传统的知识产权(IP)授权使用费收入2.1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明显下降。

数据清晰地表明,芯原的商业模式重心已从收取前期IP授权费,成功转向了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服务,而后者的市场空间和收入体量显然要大得多。同时,公告提到“第三季度单季度亏损同比、环比均实现大幅收窄”,这意味着营收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有效摊薄各项成本,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市场期待的盈利拐点可能比预想的更早到来。

增长的燃料:AI订单与高确定性在手订单

如果说Q3的营收是已经点燃的火焰,那么公司手里的订单就是源源不断的燃料。

数据显示,芯原Q3新签订单高达15.93亿元,同比增长145.80%。更关键的是,其中与AI算力相关的订单占比高达约65%。这直接印证了市场此前关于公司深度参与AI芯片设计的传闻,也坐实了其“AI ASIC龙头”的新身份。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总额已攀升至32.86亿元的历史新高,并且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增长。这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

  1. 订单结构: 在手订单中,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占比接近90%,这与Q3收入结构的变化完全吻合,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业务转型的逻辑。

  2. 转化预期: 公司预计在手订单中约80%将在一年内转化为收入。这意味着未来四个季度的营收增长拥有了极高的能见度和确定性。简单测算,这部分待转化订单金额就超过26亿元,为后续业绩持续高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核心逻辑与预期差

芯原股份的核心发展逻辑已经非常清晰:利用其在半导体IP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尤其是在图形、视频、AI处理器IP方面),切入市场空间更广阔的ASIC定制赛道,并成功抓住了AI爆发带来的巨大机遇。

为进一步强化这一核心逻辑,公司近期更通过战略收购补强了技术版图。 9月11日,芯原股份宣布拟收购国内领先的RISC-V IP供应商芯来科技。此次收购旨在弥补芯原在CPU IP领域的重要空白,使其IP组合(已涵盖GPU/NPU/VPU/ISP等)更加完整,从而构建起更完善的全栈式异构计算IP平台。

正如高盛此前在研报中指出的,此次收购将显著增强芯原赋能智能汽车、AI终端(如AI玩具、AI平板)等下游场景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一站式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行业地位。

本次财报最大的预期差在于:

  • 增长速度的预期差: 市场普遍预期公司将受益于AI,但Q3环比翻倍的营收增速,以及量产业务同比超150%的爆发力,远超市场线性外推的想象。
  • 业务兑现的预期差: 过去市场更多关注芯原的IP授权和设计能力,对其量产业务的落地能力和规模存疑。Q3量产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强有力地回击了这种疑虑,证明了其“设计+量产”闭环的成功。

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

以高盛为代表的投行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芯原价值的另一个维度。在9月最新的研报中,高盛将芯原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220元,维持“买入”评级。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在看好其长期增长的同时,也指出了短期挑战。其将芯原2025年净利润预测由盈利下调为小幅亏损,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增加。然而,这恰恰反映了公司为抓住AI机遇、巩固技术护城河而进行的战略性投入。

放眼长远,高盛对芯原的未来更为乐观,上调了公司2027至2030年的净利润预测,增幅最高达7%,并预计其利润复合增长率将维持高位。这背后是对公司AI相关业务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系统性改善的信心。

总而言之,芯原股份这份Q3经营数据预告,不仅展示了惊人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它用扎实的数据验证了公司向AI ASIC龙头转型的核心战略。而对芯来科技的收购,则像是为这台高速运转的增长引擎装上了一块关键的拼图,使其未来动力更加强劲。

过去几个季度的亏损和投入,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和订单。尽管短期盈利因研发投入而承压,但创纪录的在手订单和日益完善的技术平台,为未来的高增长提供了极高的确定性。接下来,市场的目光将聚焦于公司如何将这创纪录的在手订单高效地转化为利润,以及其在5nm/4nm等更先进制程上的项目进展。如果这一势头得以延续,芯原股份的价值重估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