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沪指第三次逼近4000点,这次有何不同?

上海证券报
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本轮行情相较以往的重要政策面变化。

10月9日,上证指数以高开高走的姿态站上3900点,创近十年新高,收盘点位距离4000点整数关口仅相差不到2%。

A股历史上,上证指数在一轮行情中首次向上突破4000点的情形只发生过两次:2007年5月和2015年4月。回顾这两次,沪指在4000点关口虽然出现短期抛压,但总体上看没有过多停留,均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分别触及6124点和5178点大顶。

从“后视镜”看,无论是后续上涨的时间还是空间,4000点都处于一轮行情的半山腰甚至接近山顶的位置。以此线性外推,投资者似乎应该对当前的行情留有一丝谨慎,在交易节奏上做出一些改变。

然而,规律是会被打破的,市场人士提示,各阶段行情的不同之处尤其值得注意。

2007年市场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与流动性过剩,2015年行情由杠杆资金与供给侧改革双轮驱动。回到当下,全球货币宽松与国内“反内卷”虽对市场情绪形成提振,但更加不可忽视的是,积蓄许久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开始迸发,多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话语权明显提升,这是本轮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底层逻辑。

今年初,DeepSeek-R1横空出世,这款“中国创造”的AI大模型以颠覆性的性能、超低的训练成本震撼业界,打破海外巨头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自此之后,中国在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影视文化乃至潮玩娱乐等领域均迎来“DeepSeek时刻”。

可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的科技创新与新消费企业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是本轮行情相较以往的重要基本面变化。

从盘面看,本轮沪指从去年“924行情”起步,到10月9日站上3900点,市场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龙头科技类公司全面领涨、板块间分化显著加大,这是过去两次沪指冲击4000点时不曾出现的。相比之下,在2017年之前,A股市场更多呈现板块间、个股间“同涨同跌”的格局。

结构性行情特征突出,缘于A股市场参与者结构改变。在2015年上半年沪指突破4000点的过程中,大量个人投资者借助“加杠杆”渠道蜂拥进场,导致“炒小”“炒差”之风盛行。有市场人士回忆称,当时A股最为火热的是“并购重组”题材,无论哪家公司,一发并购公告便是连续涨停,这也埋下了2016年之后集体计提商誉减值的隐患。

2017年之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引入中长期资金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A股市场参与者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机构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产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的投研体系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市场结构性特征愈加明显。

从“散户市”到“机构市”,这是本轮行情相较以往的重要资金面变化。

从政策表述看,2024年9月24日,“一行一会一局”联合推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稳住楼市股市”写入总体要求,体现中央呵护资本市场的重大决心。由此可见,股票市场作为居民财富的“蓄水池”,已成为稳定预期、激发经济活力的主要抓手。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不久前召开的行业机构座谈会上表示,要高质量谋划和实施好“十五五”资本市场规划相关工作;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市场的吸引力、包容性和竞争力。

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本轮行情相较以往的重要政策面变化。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原文标题:《沪指第三次逼近4000点 这次有何不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