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当Moncler、加拿大鹅凭借其标志性的万元单品,持续定义着高端品味时,一个中国品牌正试图给出新的答案。
10月15日,高梵(Guvet)将传承千年的皇家御用 “云锦”融入鹅绒服,携手代言人杨幂正式发布了黑金壳“云锦”系列鹅绒服。
此举再次搅动了羽绒服这片近2000亿的红海。在这里,国际巨头俯瞰众生,本土老牌艰难转身。当市场目光习惯聚焦于这些“显赫门庭”时,由创始人吴昆明带领的高梵,却一跃成为高端赛道不容忽视的新贵。
高梵的崛起,并非简单的渠道红利捕获,也不是一味的价格战奇袭。它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消费行业在历经周期洗礼后的深刻裂变:一个从“世界工厂”向“品牌强国”转型的时代,消费者对“中国高端”的认知正在被重塑。
吴昆明和他执掌下的高梵,如何在行业普遍的焦虑与迷茫中,洞察到那条隐秘的“黄金走廊”?又是如何凭借对产品主义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心智的精准拿捏,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窄门”?这不仅是高梵一家的商业兵法,更是当下中国品牌突围与进化的一份生动注脚。
一次大胆的决定
“其实我从事这个行业算32年了。”高梵创始人吴昆明此言,勾勒出他浸淫中国服装产业变迁的漫长轨迹。
回望世纪之交前后,中国羽绒服市场已是工厂林立,生产能力冠绝全球,但“大而不强”的标签如影随形。本土品牌多在三四百元的平均价位段缠斗,陷入“生产能力强却卖不上价”的困境。
与此同时,国际高端品牌凭借品牌光环和先发优势,稳据万元以上市场,将本土羽绒服的价值天花板压得极低。吴昆明在接受华尔街见闻专访时回忆,那时便是“国外的品牌进来,全部在高端上面卖的很贵。中国的品牌其实就我们可以理解为低质低价的赛道上面”。
到了2018年,前十大国产羽绒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已从高点下滑,显露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国际快时尚、高端品牌涌入的冲击。
2020年,吴昆明做出了一项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策:向高端市场发力,推出“黑金鹅绒服”,全面砍掉鸭绒,专注鹅绒产品线。这使得高梵主力价格带从大众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
彼时,市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不可能卖得好”。
这背后,是过去十年,中国羽绒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未停歇。当时的消费市场仍处于一个旧秩序当中——商场里的高端区域,几乎清一色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即便是行业翘楚如安踏,其高端矩阵也多依赖于海外品牌的收购。
综合多份机构数据,2020年至2024年,中国羽绒服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3%左右,2024年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鹅绒服作为羽绒服市场的高端细分品类,在整体羽绒服市场的占比不断扩张,并且增速可观。
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吴昆明敏锐地观察到,不仅是羽绒服领域,整个中国消费市场都在发生质变:“以前所有的高端品牌全部被国外品牌占领……但疫情过后你会发现,开始有老铺黄金了,它抢的是宝格丽、卡地亚这些奢侈品的用户”。
类似的,泡泡玛特的崛起、国产电影票房的逆袭、新能源汽车对BBA市场的蚕食,都预示着一场本土品牌对高端市场的“抢滩登陆战”已然打响。
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源自消费主力的代际切换与认知革命。吴昆明指出,当下市场的弄潮儿,是“85后到95后的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拥有更高的教育背景和信息获取能力,是“高认知人群”。
这批“高认知用户”不再迷信权威与Logo,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品质与体验,并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他们“不会从以前叫我想要穿这件衣服去讨好别人,或者让别人认可我。到最后是靠我觉得奢养我自己最重要”。
吴昆明把这归纳为“黄金走廊”。这条走廊,恰好位于传统奢侈品所代表的“高不可攀”与大众快时尚所代表的“低质低价”之间。
过去,这片区域相对空白,如今却成为新锐品牌崛起的“新大陆”。这些品牌,无论是老铺黄金、理想汽车,还是高梵自身,其共同的突围逻辑是“向上我可以卷价值,向下降维打击质价比”。即以比肩甚至超越奢侈品的品质与价值感,通过更高效的供应链与更直接的用户链接,实现对目标客群的精准触达。
羽绒服行业亦然,消费者对羽绒制品的需求早已超越单纯保暖,开始向设计、品质、科技含量等综合属性延伸,中高端市场的巨大空缺为具备实力的破局者敞开了大门。
高梵也在这样的行业重构与消费升级的交汇点上,敏锐地捕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从窄门里突围
如何将想法落地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吴昆明给出的答案是:回归用户,死磕产品。
吴昆明在专访中强调,高梵内部“不允许去抄袭市场现有的东西的”。当友商们在防晒衣、瑜伽裤等热门赛道上相互模仿、陷入价格战时,高梵选择了“窄路”,聚焦于鹅绒服这一垂直品类。
吴昆明认为,跟风抄袭最终只会导致“你把那个品牌名字拿掉,你基本上看不出来这是谁的产品。
为了强化“以世界选材和中国工艺打造值得信赖的黑金标准鹅绒服”的品牌定位,高梵自首款黑金鹅绒服诞生后,全面砍掉了非鹅绒产品线。这种战略决策并非易事,意味着放弃一些短期利益以换取长期的品牌优势。
然而,正是这样的断舍离,让高梵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清晰而深刻的品牌形象——提到鹅绒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梵。品牌通过集中资源开发“黑金泡芙”、“高梵风壳”、“未来羊毛”、以及今年推出即热卖的“轻壳“和”云锦系列”产品,不仅提升了品牌辨识度,还有效地抵御了市场竞争中的模仿者。
高梵深知,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产品力是品牌立足之本。为此,高梵相信“世界选材”、“中国工艺”是其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打造“值得信赖的黑金标准鹅绒服”。
“世界选材”是品质的基石。高梵专注全球五大极寒地区的顶级“飞天鹅绒”资源,构建了从700+到850+的蓬松度等级体系,此外,高梵还在匈牙利打造了专属鹅绒基地,其匈牙利鹅绒进口量在2024年位列中国第一。吴昆明解释,鹅绒在“无异味”、体感舒适度等方面远胜鸭绒,更能满足鼻炎等敏感人群的需求。
除了核心的鹅绒,缝制工艺上则体现了全球供应链的集成创新:其缝纫线采用汽车安全气囊都在使用的英国高士线,缝纫针则来自德国百年品牌蓝狮集团,再结合源自深层矿石练就的黑石面料,共同构成了高梵产品的品质基础。
“中国工艺”则代表了品牌的创新引擎。高梵整合了三大奢研中心,汇聚了前Dior、Moncler等品牌的顶尖设计资源,形成东西融合的研发体系。据称,高梵已获得超过185项核心发明专利,涵盖了从面料到缝制等多个方面。
吴昆明提到,为了解决轻薄羽绒服的跑绒问题,他们会和供应商一起研究针、线、面料的配合方案,这种深度合作是中国很多供应商所欠缺的。这些专利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也赋予了品牌更强的竞争壁垒。
新消费崛起
“质价比”重新定义为高端化的核心逻辑。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行为从冲动型向理性型的迁移——消费者不再为“低价”买单,而是为“价值”付费。
这是中国消费趋势的深刻变迁的侧写。
吴昆明观察到,“高认知、高购商”的年轻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将服装视为向外界炫耀或寻求认可的工具,而是回归到“奢养我自己最重要,我觉得我穿这件衣服最舒服就是很重要”的内在需求。
这意味着,过去依靠大Logo和品牌光环构建的“符号消费”壁垒正在瓦解。消费者对奢侈品的“傲慢”也失去了耐心。
吴昆明直言:“以前我们没办法,现在BBA的傲慢都被打了下来。”
当产品无法提供对等的价值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转向那些“真材实料”的品牌,高梵正是凭借这一点,成功吸引了部分原属于Moncler等品牌的客流。
当前消费市场的所谓“降级”,更准确地说是向“理性消费”和“价值消费”的回归。新中产人群在消费时,表现出“总体节俭,局部肆意”的特征,他们习惯于“体面节俭”,更看重商品的“性价比”和“基础/实用”价值。
这种节俭并非全面紧缩,消费者在能显著提升生活品质或带来深度情感满足的领域,却愿意像投资一样投入。
高梵的“向上卷价值,向下降维打击质价比”策略,契合了这一消费心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低价换量”,而是通过极致的产品力(如黑金鹅绒服从1.0到5.0的持续迭代)、全球甄选的顶级原料(如飞天鹅绒、未来羊毛、真丝、德国针、英国线等)和硬核科技投入(如185项发明专利),为消费者提供超越其价格预期的综合价值。
吴昆明强调,消费者购买大件产品时,不希望退换货,而是“希望买回来这件衣服就是很好,我很满意”。这种对“质价比”的极致追求,让高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了消费者的“用脚投票”。
除了产品的功能属性,新一代消费者同样重视品牌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文化认同。这也构成了高梵品牌定位的第三大支柱:“值得信赖”。
吴昆明认为,未来的中国高端品牌,应该“有传承和创新,有独特的中国文化、非遗记忆等这些东西,需要给客户更好的体验,而不是给自己定一个标签”。
为此,高梵践行“一岁一非遗”的理念,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继2024年联袂苗绣传承人欧东花打造巴黎高定鹅绒服后,2025年,高梵又携手云锦大师金文,推出了全新的“黑金龙锦金”云锦系列鹅绒服产品。该系列以“龙锦”为限定色彩,将云锦的华贵与东方祥瑞意象融入现代设计,并由全球品牌代言人杨幂与Moncler御用摄影师张嘉诚共同创作平面大片,将“穿非遗”塑造成一种有文化自信的时尚选择。首发当日,旗舰店多款产品库存已售罄。此外,高梵还设立“非遗技艺传承保护专项基金”,支持中国非遗技艺发展。
这种“在地文化+情绪经济”的策略,加上获得比利时利涅家族等欧洲皇室成员的青睐,以及雷军、杨幂等名人的背书,使得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超越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在服务层面,高梵也力求务实与贴心。吴昆明在访谈中提到,相比于举办一场耗资巨大的发布会,高梵更愿意将预算用于为客户提供会员服务,如干洗、维修服务等,目前已经上线。
他认为,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品牌必须以诚相待,与用户交朋友,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赢得持久的信任与忠诚。
“中国品牌”的价值重构
当下的中国,正经历着新一轮品牌出海浪潮。与以往单纯依赖成本优势、以OEM/ODM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不同,这一轮出海的核心命题,在于“价值重构”——即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输出,从价格优势转变为价值认同。这不仅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更是对中国品牌全球化战略智慧的拷问。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往往与“性价比”甚至“低质低价”挂钩。新一代出海品牌首要的任务,便是打破这一固有认知,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全新的品牌形象。这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品质、技术创新和品牌叙事上进行系统性投入。
以高梵为例,其从创立之初便坚持全球甄选顶级原材料,如珍惜奢材(飞天鹅绒、未来羊毛等)奢研科技(中科蓄热、德国金针、英国高士线)等,并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积累了大量发明专利。这种对标国际顶奢标准的产品主义,正是重塑价值认知的第一步。
吴昆明强调,与国外顶级供应商合作,对方看重的是长期的品牌价值和诚信,而非短期价格博弈,这种合作模式本身就是对品质的背书。
以往中国品牌出海,常犯的错误是“以我为中心,我生产什么你卖什么”。这种模式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尚能奏效,但在选择极大丰富的今天,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吴昆明对此有深刻反思,他指出许多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存在“傲慢”,例如不愿为亚洲消费者调整版型。而中国品牌要成功出海,则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球本土化。
高梵的策略是,针对不同海外市场设立本土化的研发中心,如计划为日本市场专门开发产品,确保产品设计、版型乃至文化元素都能精准契合当地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这是一种“先投资,后卖货”的长期主义打法,需要企业具备战略定力和持续投入的决心。
吴昆明提到:“你要是让国际品牌为亚洲人改造(版型)往往很难。而高梵则愿意为海外用户“改造版型”,这种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输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能够承载和传递独特文化价值的品牌,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用户粘性。新一代中国出海品牌,不再满足于简单模仿西方审美或商业模式,而是开始积极探索融合中国文化元素的品牌表达。
高梵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吴昆明提出“打造源于中国的国际化高端品牌,成为世界两大鹅绒服品牌之一”的愿景,其底气不仅源于产品自信,更在于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挖掘与重塑。
这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差异化,更是品牌精神层面的价值占位。吴昆明所言的“重新定义什么是中国的高端品牌”,其核心就在于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的精神。
全球品牌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企业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耐心和战略定力。在面临关税壁垒、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时,是选择收缩还是持续投入,考验着出海企业的长远眼光。
吴昆明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真正能让企业长青的,是其内在的核心价值与经营哲学。他以苹果为例,其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是其成功的基石。
同样,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价值重构,也必须建立在对产品、用户和品牌初心的长期坚守之上。
正如吴昆明所说,高梵用了二十年才将鹅绒服“玩明白”,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认知和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或许才是中国品牌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的关键密码。
中国品牌的崛起与全球化征程,已进入深水区。昔日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和制造规模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对核心技术、用户价值、文化内涵和品牌战略的深度重构。这条道路充满挑战,需要企业家具备洞察行业变迁的锐利眼光、坚守产品主义的极致匠心、拥抱全球用户的谦逊姿态以及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
从高梵等先行者的探索中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并非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徘徊。通过聚焦细分赛道,以持续创新打磨产品力,以真诚沟通赢取用户信任,以文化自信塑造独特品牌标识,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甚至重新定义某些品类的价值标杆。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突围,更是“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