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狂欢重演?华尔街延用互联网时代战术对付AI泡沫

这种战术是将资金从英伟达等AI巨头中流出,转而押注于估值合理的软件、机器人、亚洲科技股等AI生态系统中的“二线赢家”。在1998年至2000年间,对冲基金通过在泡沫顶峰前及时轮动至价值被低估的资产,成功规避了泡沫破裂的冲击。

面对AI引发的狂热,一些大型投资者正在重拾上世纪90年代的旧剧本,他们一边警惕着泡沫破裂的风险,一边又试图从这场盛宴中分一杯羹。

随着美国股市屡创新高,AI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以上,这种市场的狂热气氛让专业投资者感到不安。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Amundi)的多资产主管Francesco Sandrini直言:“我们现在做的,正是1998年到2000年间奏效的策略。”他指出了华尔街非理性繁荣的迹象,例如与大型AI股票相关的风险期权交易异常活跃。

这种策略的转变,意味着资金正从“Mag7”等巨头中逐步流出,寻找AI生态系统中的下一个增长点。投资者希望通过押注于估值相对合理的软件、机器人和亚洲科技公司等资产来获取收益,这些领域被认为拥有尚未被市场发现的高增长机会。

然而,这场华尔街的“寻宝游戏”也伴随着警告和分歧。一些投资者担心,历史可能重演,当前的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或将重蹈当年光纤电缆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另一些人则认为,仅在AI领域内进行轮动投资不足以对冲风险,并选择用欧洲资产或医疗健康股来防范AI泡沫一旦破裂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借鉴历史:轮动策略曾跑赢互联网泡沫

历史为当下的投资者提供了参照。在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中,一些对冲基金并未选择逆势做空,而是通过灵活的轮动策略成功驾驭了泡沫。

经济学家Markus Brunnermeir和Stefan Nagel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998年至2000年间,对冲基金通过巧妙地驾驭互联网泡沫,实现了平均每季度跑赢市场约4.5%的成绩,并成功避开了泡沫破裂后最严重的下跌。他们的核心战术是在高价互联网股票见顶前及时抛售,并将利润转移到尚未引起普通投资者注意的其他股票上。

“即便是在泡沫达到顶峰的2000年,手脚快的人也能赚到可观的利润,”Goshawk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Simon Edelsten表示,他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与1999年非常相似。Edelsten在1999年曾参与电信公司的IPO项目。他预计,AI热潮的下一阶段将从英伟达、微软和Alphabet等公司扩散到相关行业。

“卖铲人”逻辑:掘金产业链二线赢家

在当前的AI“淘金热”中,投资者正在践行一个古老的逻辑:当所有人都去淘金时,最稳妥的生意是向淘金者出售铲子和镐。

这意味着,投资者正试图从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等“超大规模企业”投入数万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和采购先进芯片的浪潮中间接受益,而不是直接增持这些巨头的股票。

Simon Edelsten青睐那些能从AI巨头手中获得收入的IT咨询公司和日本机器人集团。Carmignac的投资委员会成员Kevin Thozet则正在减持“Mag7”的股票,同时建仓台湾的家登精密,这家公司为台积电等AI芯片制造商提供传送盒。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多资产经理Becky Qin则将铀作为她青睐的新AI交易,因为耗电巨大的AI数据中心可能将推高对核能的需求。

泡沫警报与多元化对冲

尽管微软、亚马逊和Alphabet等头部AI股票的上涨有强劲的盈利支撑,但一些投资者依然看到了“泡沫的构成要素”。

Pictet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级多资产策略师Arun Sai警告称,任何新的技术范式在发展过程中都难免出现过度行为。他对数据中心的疯狂建设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感到担忧,这与当年电信行业的光纤电缆热潮如出一辙。作为对冲,他看好中国股票,认为如果中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削弱了华尔街的AI热情,这些股票可能受益。

Janus Henderson的投资组合经理Oliver Blackbourn表示,他正在用欧洲和医疗健康资产来对冲其美国科技股头寸,以防AI股票的崩盘拖累整个美国经济。

他坦言,预测AI热潮能持续多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判断顶部通常只能在事后才能做到。正如他所说:

“在泡沫破裂之前,我们都身处1999年。”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