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这是继9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1192号文(《完善价格机制 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之后,对新能源消纳的更全面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本公众号于9月22日曾发表《从“上网模式”到“消纳模式”,不换思路,就是死路》。
新能源正在从过去的“上网模式”向未来的“消纳模式”加速转变,并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发展的模式、规则和生态。
未来,必须以消纳为中心,消纳为王。
01 拥抱五大主要场景
根据指导意见,新能源开发消纳划分为5类:
1)统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与就地消纳,2)优化水风光基地一体化开发消纳,3)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开发消纳,4)科学高效推动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开发消纳,5)积极拓展分布式新能源开发与消纳空间。
正是基于这五大“基本盘”,到2030年,要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00GW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毫无疑问,这就是未来风光消纳的主力。
本质上就是,基地(集中)外送与就地(就近)消纳。
02 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负荷为王
根据指导意见,还指出了若干新模式、新业态。
关键词是“负荷为王”,比如:
在“沙戈荒”等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加强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建立集成发展产业体系。
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应用水平,实现“以绿造绿”。统筹布局绿氢、氨、醇等绿色燃料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打造“灵活负荷”。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推进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新能源基地就地消纳协同对接,有序推动高载能产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
鼓励传统产业创新工艺流程,提升负荷灵活性,在热力、供暖、制冷、动力等环节更多使用新能源。
支持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实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升工业园区、建筑楼宇、外向型企业、高载能企业绿电消费及偏远地区供电保障水平。
实际上,今年高层连续出台了多项关于“负荷端”的政策文件,比如绿电直连、零碳园区和虚拟电厂等,本公众号曾于6月16日《从虚拟电厂到绿电直连,政策井喷,负荷为王》进行专门分析。
不难看出,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负荷”,也就是“负荷为王”,只有“负荷”才能促进“消纳”,未来对“负荷”资源的争夺也将愈加激烈。
03 消纳为王,负荷为王,未来角逐清晰
不难看出,未来风光发展“消纳为王”,“负荷为王”。
为此,光伏及风电企业的业务拓展,将更加依赖于场景端,无论是上述五大“主要场景”,还是若干“长尾负荷”,以市场或场景来推动上游制造端产能的消化。
这就是未来竞争的角逐点。
近期,本公众号还一直强调一个观点,随着光伏、风电及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技术成本”占比不断下降,“非技术成本”占比不断提升,各类资源费、居间费等花式负担层出不穷,都是对各类资源争夺的表现。
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甚至储能,都进入了“资源争夺”的时代。
本文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原文标题:《从“上网模式”到“消纳模式”,新能源的下一轮角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