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放春秋假就是创造消费场景,拉动居民消费的新尝试。
上周,四川、广东、浙江等地中小学生首次放秋假,叠加周末构成了5天的小长假。携程、同程旅行、去哪儿旅行等OTA平台发布的秋假经济第一张“成绩单”显示:秋假期间,四川景区门票、机票、酒店等预定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多地旅游产品预订搜索热度同比涨超50%,四川省内门票总体预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4倍,环比秋假前五天增长1.4倍,从成都出发的机票量较一周前环比增长了22%。这也提示我们十五五规划提高居民消费率,文旅等服务消费可能是政策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观察居民消费需求不能仅局限于社零数据,因为社零数据中服务消费占比仅为10%,而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有超过四成用于服务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刚性的服务消费以及文旅、体育等可选的服务消费都没有体现在社零数据中。
2023年7月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数据。今年前10月,商品零售累计同比为4.4%,同期服务零售累计同比为5.3%,全口径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累计同比增速为4.8%,比同期社零累计同比快0.5个百分点。
通过服务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率可能不太存在消费透支的问题。去年以来的耐用消费品补贴政策随着商品房销售的降温,政策效果明显下降。对于耐用品消费品而言,每年更新的可能性较低,除非有房地产销售持续改善引致的新需求。而对于服务消费而言,即使是可选服务消费,透支的可能性也不太。消费者不会因为去年打了几场球、观看了几场体育赛事等,今年就不打球、不看体育赛事了。
服务消费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消费场景供给不充分,这一点对于政府而言是可以做文章的。近些年的一些网红城市、演唱会经济等都不缺地方政府主动营销的行为。那么,中小学生放春秋假就是创造消费场景,拉动居民消费的新尝试。
本文来源:招商宏观静思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