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量化派(2685.HK))启动招股,并预计于11月2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本次拟全球发售1334.75万股,区间招股价为8.8-9.8港元。
按9.3港元/股中间价测算,量化派此次预计募资总额可达到1.24亿港元。
但尴尬的是,量化派的净募资额只有580万港元。
这当中超9成的IPO募资额都被用于支付上市费用,该支出达到1.17亿港元。
具体来看,量化派聘请了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复星国际证券、富途证券、老虎证券、复星国际资本合计6家协调人/财务顾问,几乎“吸干”了募资额。
“不好卖的项目费率会很高,有公司付的上市费用甚至可以占到上市募资额8成以上,但占到9成以上确实很少见,有点夸张了。”华南一位投行人士告诉信风。
如此之高的上市费用占比在今年的港股IPO市场中尚属首例。信风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截至11月20日港股上市的88只新股中,纽曼思(2530.HK)的上市费用占比最高,但比重不足4成。
从业务来看,量化派额基本面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量化派的核心业务之一是通过羊小咩为金融机构提供撮合服务,将金融机构与符合其融资服务目标客户标准的终端借款人进行匹配,类似金融居间机构。
这是因为拉新、引流对于不少金融机构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这类撮合业务相当于帮助终端金融机构获取信贷客户。
但助贷营销导流业务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早在2021年,央行等各大部门联合出台《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旨在规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稿指出,除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或授权外,金融机构不得委托其他机构和个人开展金融产品网络营销;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提供营销服务等。
虽然该意见稿迄今尚未生效,但在IPO过程中确实是监管关注的焦点。
例如号称“中国最大的金融居间机构科技服务商”的优卡集团此前冲刺港股IPO,便遭遇中国证监会的灵魂拷问:“公司业务开展是否符合《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并说明该规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如今优卡集团的招股书已失效,港股上市遥遥无期。
或是为了顺利上市,量化派已剥离这一业务。
目前量化派已停止向金融机构提供撮合服务(或贷款便利化及流量分流服务),并向中国内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承诺日后不会再开展该等业务。
“之前助贷导流机构冲刺上市,很重要的目的其实不是融资,而是增信,但现在看来想通过上市给自己背书,应该是比较困难了。”北京一家金融机构人士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