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担保”却“不并表”!Meta数据中心“表外融资”站得住脚吗?

Meta通过将270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剥离至与Blue Owl的合资企业,成功将巨额资产与负债置于表外。这一复杂金融工程依赖三个相互矛盾的会计假设:否认对合资企业的实质控制权、主张四年租期可能不续约、且其提供的剩余价值担保不太可能触发,从而在满足AI基建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持完美信用评级。

Meta正在利用一种典型的结构化融资手段,试图达成看似不可调和的财务报告目标:既利用外部资金建设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巨型AI数据中心,又极力避免相关庞大债务和资产体现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上。这种被称为“人工智能遇上人工会计”的操作,正将复杂的金融工程推向极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eta上月宣布了一项新的融资交易,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价值270亿美元的“Hyperion”数据中心项目剥离至与投资管理公司Blue Owl Capital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Meta持有该合资企业20%的股份,Blue Owl旗下基金持有80%。持有Blue Owl份额的控股公司Beignet Investor随后向投资者(主要是Pimco)出售了当时创纪录的273亿美元债券。

Meta表示将不会合并该合资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意味着这一巨额资产和相应负债将保留在Meta的资产负债表之外。Meta声称并未掌控对该合资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活动,且租赁续约不具有“合理确定性”。这一安排旨在维护Meta近乎完美的信用评级,同时满足AI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大资金需求。

然而,这种有利于Meta的会计处理结果建立在一系列便利却看似互相矛盾的假设之上。从运营控制权的归属到租赁期限的认定,再到为债券持有人提供的隐性担保,Meta的一系列会计决策正面临严密的审视。市场质疑的核心在于,Meta是否在实质上承担了本应体现在表内的风险与义务。

“表外”处理的会计挑战

Meta利用被称为可变利益实体(VIE)的会计结构来处理该合资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如果Meta是该实体的“主要受益人”,则必须将其并在报表中。要成为主要受益人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指导对VIE经济绩效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二是必须有义务承担重大损失或有权获得重大收益。

在关于“控制权”的认定上,Meta的主张与其实际能力存在矛盾。虽然Blue Owl控制了合资企业的董事会,但这种投票权和法律形式在会计认定中并非决定性因素。

关键在于实质性权力与经济影响力。作为一个超大规模计算企业,Meta显然比金融家Blue Owl更具备运营数据中心的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该项目的经济成败最终取决于Meta的决策与技术,但Meta在披露中坚称其“不指导对合资企业经济绩效影响最大的活动”。

风险敞口与“隐形”担保

在经济利益与义务上,Meta的实际风险敞口更为明显。Meta拥有对数据中心及其建设的运营控制权,并承担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Meta提供了一种所谓的“剩余价值担保”。

这一担保条款规定,如果Meta不续签租赁合同或提前终止,且没有新租户接手,Meta将向Pimco等债券持有人覆盖全额欠款。这种担保极大地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Meta在经济上深度介入。这种安排为Meta续约提供了强烈的激励,因为一旦Meta违约离开,它仍需通过担保偿还债务。

“经营租赁”与续约的博弈

交易结构被设定为租赁模式,Meta将自2029年起租赁该数据中心,初始期限仅为四年,并拥有每四年续签一次的选项,最长可达20年。这种短期的初始租赁结构使Meta得以采用“经营租赁”而非“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需确认的租赁负债和相关资产。若采用融资租赁,Meta将在账面上看起来更像是资产所有者并背负债务。

为维持这一有利的会计结果,Meta必须根据会计规则主张未来的续约并非“合理确定”。这是一个极具主观判断的门槛。然而,考虑到AI基础设施的长期性和巨额投入,仅使用四年似乎有悖商业逻辑。这里存在明显的张力:如果有担保的存在激励了Meta续约,那么续约应当被视为更具确定性,从而推高表内负债。

逻辑悖论:既要、又要、还要

Meta的会计处理最终陷入了一种逻辑悖论。根据华尔街日报分析,如果按照Meta的假设,续约是不确定的,那么触发“剩余价值担保”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根据会计规则,如果支付是“可能”的,Meta理应确认这笔担保负债。反之,如果因为有担保而使续约变得确定,那么租赁负债的规模就应当大幅增加。

要使Meta目前的账目成立,投资者必须同时接受三个相互冲突的假设:Meta缺乏对项目关键事项的决策权;Meta对这一核心资产的租期可能仅维持四年;以及Meta大概率无需履行其提供的巨额担保。这一系列建立在特定事实模式上的判断,与其说反映了经济实质,不如说是一场精密的金融工程展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