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无气荒,中国彻底告别气荒了吗

财经杂志
中国已连续三年未现气荒,得益于天然气顺价机制全面落地及上游批发价首度下调,彻底扭转了此前因批零价格倒挂导致的供应短缺局面。与此同时,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将于2026年步入过剩周期,叠加中俄管道气增供,共同奠定了中国天然气市场长期宽松的格局,未来中国大概率将不再出现气荒。

今年冬天中国北方没有气荒。从202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未出现气荒。

华北等地在2017年-2023年冬季多次发生气荒,最严重的时候数百万人受冻。主要原因是2020年—2022年国际气价快速上涨,上游企业将进口高价气成本传导至下游的城市燃气企业,而城燃企业无法传导至终端用户。为了减少亏损,城燃企业冬季减供,导致气荒。

2024年开始,中国天然气顺价机制大规模实施,即天然气零售价可随批发价波动而调整。到2025年底,天然气顺价机制将全面落地,城燃企业不用再承受批零价格倒挂导致的亏损。

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气批发价止住了连续四年上调的趋势。据《财经》了解,中石油集团等天然气上游企业2025年的批发价较2024年不涨反降。这是2021年以来,综合批发气价首次明显下调。

业内认为,顺价机制实施加上国际市场天然气供应将于2026年进入过剩周期,未来中国大概率将不再出现气荒。一家曾深受气荒困扰的城燃企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他不再关心气荒,“我们现在主要看储能。”

顺价机制稳定运行

前几年发生气荒的核心原因在于价格。上游企业将进口高价气的成本转移至下游企业,而终端用户价格尤其是居民用气价格仍受管制,多地多年不调整,导致下游企业在冬季用气高峰时供应不足,出现气荒。

国家发改委2023年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后,中国天然气顺价机制陆续在各地实施。各省市发布地方细则的时间略有差异,大多数地区是2024年发布的相关落地政策。

国家发改委的上述意见未公布全文,根据各地发布的执行细则来看,顺价机制核心内容是:根据批发气价的波动,非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半年联动调整一次,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每年联动调整一次,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适当延长或缩减联动周期。首次建立联动机制时,用户终端价格等于下游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价加配气价格之和。机制建立后,每个调价周期加减累计涨跌变动幅度。

天然气顺价机制在经过第一年的探索、第二年的大规模落地之后,今年进入落地收尾、运行平稳阶段。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尚未建立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的地方须在2025年底前建立该机制。

根据各地执行顺价机制的相关文件,居民和非居民用气价格都按照上游批发价的波动幅度而调整,也就是说用户自己承担涨价。但各地对顺价幅度有一定的限制,大多数地区的居民用气价格单次上涨幅度最高不超过0.3元/立方米—0.5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允许的调价幅度稍大。若超过限定幅度,则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酌情调整顺价幅度,也就是说,届时顺价情况仍待定。

据《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实施顺价机制的地区基本都已上调了零售气价,2025年以来,有的地区上调了零售气价,也有个别地区有所下调。

清燃智库发布的报告称,随着实施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的省份增多,成本顺导通道逐渐畅通,2025年城燃企业的成本压力已减弱。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上游企业通常在每年3月出台当年4月到次年3月的天然气定价方案。在连续几年上调价格后,上游企业的批发气价从2025年开始有下滑的迹象。

中石油2025年初制定的2025-2026年价格合同里,调峰气量价格上浮比例从上一合同年的100%下调至90%。隆众资讯认为,在2026-2027定价周期内,中石油国内综合销售气价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

中石化的2025-2026年合同方案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基础量”天然气供应占比从20%上调到35%,而且下调了其涨价幅度。隆众资讯认为,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维持低位,中石化未来可能维持或进一步降低气价。

避免气荒的市场机制还包括交易模式的多元化。从上一个采暖季开始,城燃企业跟上游企业签订年度购气合同之后,还可以在交易中心转让合同量。

受天气影响,采暖季实际用气量往往与合同签订量有偏差;有偏差即需要城燃企业以及下游用户支付偏差结算费用。在2024年以来天然气供应较为宽松的背景下,2024年至2025年采暖季,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首次推出采暖季年度合同转让交易,涵盖全国29个省区市。合同气量可在各用户之间转让,让城燃企业避免承担偏差结算的费用。

供大于求趋势明显

高价进口气是前几年气荒的始作俑者。如今虽有顺价机制,但因下游涨幅受限,若国际气价大涨,城燃企业仍有可能批零价格倒挂。但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看,未来气价大涨的概率很低。

在供暖季,中国北方地区的用气量是非采暖季的数倍。鉴于管道气峰谷差有限,大多数地区供暖季的增量气都要靠采购液化天然气(LNG)补充。

过去五年,国际LNG价格呈抛物线变化:2020年—2022年快速上涨,到2022年8月涨至顶点,国际LNG价格标杆均价达69.9美元/MBtu(百万英热单位)。后续,LNG价格逐渐回落,并在近两年里一直处于低谷。

近五年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情况。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咨询公司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称,2025年10月,全球LNG产量创下新纪录,接近4000万吨。这预示着新一轮供应浪潮即将到来,未来几年LNG高产将成为常态。

全球多个LNG项目将在未来五年内投产。据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统计,2025年—2030年间,全球年均新增LNG产能预计达4360万吨/年,远超前期水平。2030年总产能预计接近7.4亿吨,较2025年增长近40%。

随着供应的不断增加,高价气再现的概率不大。隆众资讯分析师王皓浩对《财经》表示,在国际气价高涨的2022年,国际上新签订了较多的LNG长协,2026年、2027年将是这些长协执行的高峰期。现货LNG价格存在较大下行压力,预计2026年-2027年LNG现货均价可能下行至8美元-9美元/MBtu。2025年、2024年均价分别为12.4美元和12美元。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称,考虑到2026年起在建LNG产能逐步释放,全球天然气市场将逐步进入宽松周期。在2021-2025年的天然气紧平衡周期,资源成本优势是天然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宽松周期里,天然气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天平会逐步向买方倾斜。

在更远的未来,全球LNG需求预计将在平台期稳定一段时间后呈现下滑趋势。业界普遍共识是,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占据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天然气占比将从2030年前后的峰值下降,最终可能稳定在峰值的一半左右。

中国增加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也有利于平抑进口气价。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于2019年12月20日建成开通。该管道设计最高容量为380亿立方米/年,预计2025年年底达到最高容量。2025年9月,中俄达成初步意向,中俄东线对华年供气规模将增至440亿立方米/年。此外,中俄在建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供应量将从每年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计划2027年开通。

据中金公司估算,俄罗斯管道气增加可使中国减少LNG进口需求约4000万吨/年,占2024年全球LNG贸易量接近10%。全球LNG供应过剩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中发展集团燃气事业部负责人施宁对《财经》表示,俄罗斯管道气进口增多后,北方地区和华东的部分地区都用上了来自俄罗斯的管道气,这是近期中国不会再出现气荒的保障。

来源:财经杂志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