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ning Season,营收季又来了。只要上市公司还会一直办业绩电话会,“猜一猜”这个游戏就会一直进行。
以往的规矩是“人猜人”。分析师不仅要解读财报,还要揣测高管的语气:扇贝是不是又跑了?是不是在回避尖锐问题?有没有犹豫?前后语义是否连贯?打了多少次结巴?
最近的游戏中出现了新玩家:机器人。其实这也没什么惊奇的,机器能帮CIA听出嫌疑人是否在说谎,扇贝跑没跑这种事就小菜了。巴克莱说自己去年靠一款“Amenity Analytics”击败指数13%。(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
于是游戏规则就变成了:人类提问,人类回答,“机猜人”。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款自动拨打电话的机器人,基于能引诱出最大信息量的算法来提问。再然后,干脆变成机器提问,机器回答,“机猜机”。
那业绩发布会就可以取消了吧。
所以整个过程中,我们追逐的“阿尔法”去了哪里?
现在还在人类手里。人类的“微妙暗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被“解读”出来的——这是一场“共识选美”游戏。高管电话中途“喝口水”,是真渴了,还是“压压惊”?“同志们,扇贝还在”,也不一定真的和扇贝有关系。
如果请我妈,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人去听盈利电话会议,然后仅根据领导自信和可信度来做交易决策,那她肯定击不败市场。游戏规则并没这么简单。
但她跟机器人比,有个很大的优势:她也是个人。
所以她可以秒懂很多行为的变化,而机器还得从头学习,还不知道为啥要重新学习。人类会下意识地为对方找借口、甚至掩饰、相信对方的无辜、能把自己的脚放在对方鞋里,设身处地。换了机器,只有“他结巴了,扇贝跑了,卖!”这么简单。
当然,机器最终会比人类更了解人类,因为它永远持“第三方视角”:能看到人类自己看不到的人性真相。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见识APP圈主肖小跑的圈子(点击右侧链接关注)→肖小跑的人文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