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周一引述他指出,建立碳交易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有序推进多层次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证监会和发改委正在研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
他表示,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年,欧洲市场就同时推出了碳期货和碳现货交易且发展迅速,但中国碳交易试点刚刚起步,碳排放权登记注册系统正在建设,排放权核定核查的第三方审定机构需要时间培育和发展。因此,中国应以现货交易为主,同时开展碳期货的可行性研究。
姜洋提出,目前国际碳市场中,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是跨国碳交易的主要组织者,在欧美碳交易市场中,金融机构也是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因此,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认真研究金融机构可发挥的作用。
同时,碳交易的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欧元是碳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应积极研究发展人民币作为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争取人民币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