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因果始于平成归于平成
平成时代(1989-2019年):
1989年是见证日本发生巨变的年份:日经指数在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9日)创下历史新高后,自 1990年初开始接连下挫,在财政部实施房地产贷款额总额限制政策的4月,日经指数的下滑幅度已经达到28%,此后叠加公定再贴现率的上调等因素,日经股指在当年10月跌破2万点大关。1991年后半企业业绩恶化、经济衰退迹象愈发明显,股价陷入长期低迷。
总量派vs结构派:总量派与结构派对通缩与财政政策的态度不同。总量派认为通缩是经济陷入不良循环的表现,需要经济刺激政策打破逆向经济循环;结构派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饮鸩止渴,而财政赤字给后代留下的隐患巨大,应通过改革提升潜在GDP增长率。
总量派观点:物价下滑、失业率上升均来自于需求总量不足,企业缩减设备投资、裁员·降薪、消费降级均为需求不足下的合理行为。通缩闭环无法从内部打破,需要政府从循环外进行宏观调控。比如,日产在泡沫破裂后坚持向技术倾斜的经营方针,但导致经营恶化,最终不得不削减成本。总量派认为,总量不足下的结构改革只会扩大通缩缺口。创新也只会让居民增加对创新型商品的消费,同时减少非创新型商品的消费,总量仍然是下滑的。比如,经济下行期间,90年代出现个人电脑,2000年后出现手机等创新型产品,但仍无法带领日本走出通缩。
结构派观点:1992-2000年期间,日本共实施了136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基建约35.8万亿日元、其他公共投资36万亿日元、中小企业支援21.5万亿日元、减税16.6万亿日元、住宅金融支援8.4万亿日元,但起到的成效甚微。期间,日本债务负担率从1990年的58.9%扩大至2000年的120.1%,巨额的财政赤字加剧居民对未来的担忧。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罪魁祸首是结构问题,只有解决了结构问题,经济才能展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