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再迎“索罗斯”时刻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侯秋芸
这一次美国扛起了“再工业化”大旗。

二战之后,全球经历了三轮产业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中低端产业向联邦德国和日本转移。德国和日本通过产业和资本的承接,战后重建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竞争力迅速提高并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

70-80年代,日德产业结构也开始不断升级调整,开始向外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此轮产业转移的核心承接地,由此诞生了亚洲“四小龙”以及之后的“四小虎”。

再到90年代,全球产业链开始转移到中国,在吸引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规模投资后,中国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回顾历史产业转移进程,转出国和承接国的贸易份额和贸易结构发生转变的同时,还影响着国际资本的流向,大量国际资金流入承接国,从而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也给危机埋下了线索。

上世纪50-60年代的产业转移,使得德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奠定其在欧洲大陆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英镑的陨落。

在随后西方经济体开始将低附加值产业链转移到亚洲的过程中,推动了亚洲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但也埋下了97年亚洲货币危机的隐患。

眼下美国正大举投资制造业回流,将对其他传统制造业强国构成一定威胁。

  • 收藏
分享到:
写评论

icon-emoji表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