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天,10万+,小米造车成功了?
继二季度财报超预期后,小米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
营收:三季度收入925亿元,同比增长30.5%,环比增长4.1%。
利润:经营利润188.8亿元,同比增长17.2%;净利润同比增长4.4%至62.5亿元,预期59亿元。
毛利率:公司整体毛利率20.4%,同比下滑2.3pct。其中手机* AIoT毛利率20.8%,环比下降1.9pct,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毛利率17.1%,环比上升1.7pct。
自小米3月底发布SU7以来,小米股价累计上涨95%。
尽管智能汽车目前仅占小米总营收的10.5%,但市场对于小米造车业务的期待值很高。
在业绩会上,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到10月13日,小米SU7仅用230天就超过了10万辆,将今年的交付目标从原来的12万辆调整至13万辆。
与其他新势力车企早年苦苦培育市场不同,小米SU7开局就上量。上市第三个月就实现交付破万,而此前新势力从开始交付到首次破万至少花了三年时间。
而解锁10万成就,小鹏和蔚来分别用了33个月和34个月,最晚开始交付的理想依靠增程式的优势厚积薄发,耗时23个月达成10万销量。
图:新势力累计销量
对于车企而言,有了销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进而真正实现卖车赚钱,早期蔚小理都曾面临毛利率持续为负的情况,直到2020年才陆续转正。
在达成10万销量时,蔚小理三家的毛利率分别为20.3%、13.6%和22.3%,对照当前小米17.1%的毛利率水平,虽然小米上量速度飞快,但就毛利率来看也仅优于研发投入较重的小鹏。
蔚来和理想更高的毛利部分来源于更高的定价,二者的ASP分别为37万和29万,而当前小米23.87万的单车ASP略高于小鹏,后者的ASP约21.3万。
在竞争对手新品周期的压力下,小米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临近年底电车竞争愈发激烈,而小米此前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被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