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在伦敦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伦敦雾"这一工业时代的奇特城市景象,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如何与煤炭、雾霾“相处”的有趣参照。

今天的内容选自《伦敦雾:一部演变史》。本书作者结合历史与文学的敏感性,呈现了伦敦雾的起源、演变与终结,向读者细致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工业时代的奇特城市景象,特别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如何与雾霾“相处”的有趣参照。

  • 1882年1月18日和2月3—4日出现了两场大雾:其间法庭审判都一度被中止,因为证人找不到去往法庭的路;剧院演出也被取消,因为大雾钻进了房屋“以至于观众和演员互相都看不见”。
  • 1891年的《公共卫生法案》要求工厂自行处理烟尘,声称“排放一点儿黑烟都会被视作一种妨害行为”。但是1907年,切尔西区议会起诉一家地铁公司发电站排烟,公司却以烟是棕色而非黑色,成功地自我辩护。

在节目中,你还将听到:

  • 循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作风,伦敦的“烟雾委员会”举办了一次“清除烟雾展览”。展览在南肯辛顿揭幕,大多是家用煤炉的除烟装置,吸引了116000名参观者。展览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南肯辛顿的一家公司卖出了14000套烧无烟煤的廉价封闭式煤炉。
  • 1899年,里士满成立了“煤烟清除协会”,宗旨是“《公共卫生法案》中已有的关于烟雾的法律得以最大程度的落实”。协会开设课程培训司炉工,动员地方纳税人,向政府施压,要求严惩违法行为;协会还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员记录工厂烟囱的排烟情况。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付费栏目《见闻阅读》,每晚10点10分发布。请付费阅读。

点击订阅全年阅读服务,可享受价值2545元权益。

如果你也是阅读爱好者,欢迎加入见识专属社群,认识“坚持阅读和投资”的人,有机会与讲读者直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