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ID:ipozaozhidao),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据IPO早知道消息,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喜茶已完成腾讯、红杉参投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超80亿元”。喜茶方面表示:“未经证实,我们不作任何回应。”
来源|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整理撰写,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 | C叔
排版 | C叔
最初,“喜茶HEYTEA”于2012年起源于江边里的一条小巷,原名“皇茶ROYALTEA”,为了与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区分开来,故全面升级为注册品牌“喜茶HEYTEA”。
近几年,喜茶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门店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级,深耕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面向全国与海外市场拓展。根据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5月13日,公司共有220家门店,覆盖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29个城市。
喜茶以年轻、白领人群为主要目标客户,不断推出新式茶饮产品,以原创“芝士茗茶”(芝士奶盖茶)系列产品为特色,相继推出了“轻芝士茗茶”系列、“鲜茶水果”系列、“当季水果限定”系列等茶饮产品,并打造了“喜茶热麦”子品牌,提供欧式面包等烘焙产品。
何为新式茶饮?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新式茶饮=西式原味茶+创新风味茶。相比较传统的奶茶,新式茶饮在原料上,舍弃茶粉运用原叶茶,更好地萃取茶叶原汁,去苦去杂;口味上也由原来的茶+奶,扩展为原味茶、茶+奶、茶+水果、茶+芝士等新鲜品质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饮用体验。可以看到,新茶饮不是对传统茶的简单继承,而是以西式和非传统奶茶的方式在做茶饮。
年轻人群为消费主力
近几年,中国的现制茶饮行业规模增长迅速,茶饮门店加速市场下沉。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41万家,较2017年第三季度增长18万家,同比增长74%。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一线城市(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现制茶饮店相对2年前的增幅分别为59%、96%、120%、138%,低线城市门店数量增长更快。
现制茶饮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中国现制茶饮消费人群众多,奠定了巨大的存量市场需求,同时替代性需求及潜在消费人群增加,均带来巨大增量需求。现制茶饮市场的替代性需求包括对传统奶茶店、咖啡店等需求的替代,对冲调类热饮(速溶咖啡、冲泡茶、果珍等)的替代,以及对瓶装类果汁、碳酸饮料(可乐、雪碧等)的替代等。例如,据财报显示,可口可乐2017年全年实现净收入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15%,2018年全年实现净收入318亿美元,同比下滑10%。
年轻女性人群是现制茶饮的消费主力,90、00后以及白领、学生人群占比高。在现制茶饮消费人群的性别分布中,男女比例为1:3,90后消费者占比超50%,90、00后合计占比达63.9%;白领、学生人群更爱饮用现制茶饮产品,分别占42.8%、19.6%,合计占比达62.4%。
近年来,国内新式茶饮赛道持续火热,新品牌不断涌现,资本不断入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9年国内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400~500亿,菁财资本的预测则更加乐观,倾向于认同美团点评根据凯度消费指数所预估的近千亿元。同时目前国内茶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茶饮产品同质化程度仍较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未来持续的产品创新、品牌打造、数字化升级、供应链掌控能力,将是品牌间竞争的关键。
就目前来说,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的新式茶饮品牌有:喜茶、因味茶、奈雪の茶以及煮叶。2016年,因味茶、喜茶、奈雪の茶分别进行了亿元级别的融资,增长了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势头。首先是2016年7月,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为代表的中欧系对因味茶投资了5亿元的资金。接着在2016年8月,喜茶完成了A轮融资,获得了由IDG资本和天使投资人何伯权1亿的投资。最后在2016年11月,奈雪の茶也完成了A轮融资,获得了天图资本1亿元的投资。
寻找“下一家星巴克”
2016年,喜茶、因味茶、奈雪の茶相继获得了资本的关注和投资,而且都是亿元投资。资本这么关注“新茶饮”,是因为他们都想在其中找到“下一家星巴克”。
聚焦到国内市场,我们会发现:咖啡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总体市场在700亿人民币左右。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咖啡馆突破14W家,但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逐渐成熟,市场进入整合期,增速将有所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所以,即使近年来星巴克、COSTA等洋品牌慢慢培养了中国人对咖啡的兴趣,但传统咖啡馆存在资产结构过重、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盈利周期长等诸多问题。就咖啡而言,新品牌的想象力有限,反倒是新型的运营模式更能引发关注,如自动咖啡售卖机、咖啡车等。
而茶这个品类,过去生硬地被划分为传统中国茶和奶茶,新式茶饮的出现,将两种消费场景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拥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茶饮的想象力更大,甚至有反向输出、成为全球化品牌的巨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