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机器之能 (ID:almosthuman2017),作者:寓扬
技术的优势不再过多提及,科大讯飞开始聚焦AI价值落地,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关键。
撰文 | 寓扬
「我们不是一个技术服务的提供商,我们是一家创新型的IT企业」。
这是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给讯飞的新定位。并不奇怪,一个技术提供商想要做成一家巨头公司是非常困难的,要实现商业成功,必须求变。对于讯飞而言,消费者业务正是这样一个变量。
注: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
本周二,科大讯飞一连抛出6款新品,其中4款都是瞄准C端市场,分别是讯飞翻译机3.0、讯飞智能录音笔、讯飞智能办公本、讯飞学习机,覆盖生活、办公、学习等场景。
与过去以技术为主的发布会不同,AI价值落地、发力C端智能产品成为讯飞这场发布会的核心。
从2016年底成立消费者BG,到讯飞翻译机一枝独秀,再到如今4款C端智能硬件落地,科大讯飞的To C之路无疑在加速。
但市场的质疑声依然存在,科大讯飞到底有没有C端产品的土壤,翻译机成功的经验能否复制,都将决定讯飞的To C能走多远。
1
Nuance的前车之鉴与讯飞的加码C端
在谈科大讯飞之前,我们不妨看一看另一个曾经的语音技术「霸主」Nuance所走过的轨迹。
Nuance曾是苹果、谷歌、亚马逊、三星的「宠儿」,为这些科技巨头提供语音技术,巅峰时刻占据全球语音市场约70%的份额,并在2011年达到市值巅峰,股价近30美元。
然而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语音技术的壁垒随之降低,众巨头开始着手打造自身的语音技术,随之而来的就是客户流失变对手、人才流失。
在技术的天花板下,2012年以后,Nuance开始由语音技术提供商艰难转型行业解决方案商,其「语音帝国」也摇摇欲坠到当下的不足市场三分之一;其股价也下降到17美元上下,市值稳定在50亿美元(约346亿元)左右。而这一「波澜不惊」的市值,正是行业解决方案商的身份限制了市场对它的想象空间。
科大讯飞也曾面临Nuance相似的局面,但显然它不想走Nuance的老路。于是,讯飞在从技术提供商转型行业方案商的同时,也在2016年底成立消费者BG,布局消费者业务,追求更大的商业愿景。
消费者BG、教育BG、智慧城市BG构成了科大讯飞的三大业务集团,作为三大业务之一,消费者BG主要布局C端消费品、智能硬件、讯飞开放平台等,直接或间接的瞄准消费者市场。
从2016年财报来看,当时与AI最为密切的两块消费者业务,智能硬件产品营收仅为3500万元,占总营收比重1.06%;人机交互产品和解决方案营收1.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4.82%。二者营收总额约1.95亿元,仅占总营收5.88%。
随后的2017年,伴随着AI浪潮的风起云涌,作为国内A股的AI「龙头股」,科大讯飞的市值也一路攀升,市值突破千亿。随后其市值也饱受质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业务没起来,盈利能力不足。
两年过去,从其2018年的财报来看,智能硬件营收已达8.13亿元,占总营收10.27%;开放平台营收为6.84亿元,占总营收8.64%。此时,两者营收总和约14.9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约为18.91%。
两年,这两块业务营收增长近7倍,占总营收比重也由5.88%增长到18.91%,AI的落地发展可谓迅速。
注:数据来自科大讯飞财报,机器之心制表
科大讯飞也在财报中提到,2018年To C 业务实现营收25.17亿元(除了智能硬件和开放平台,还应包括运营商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比增长 96.54%,占总营收比重达31.80%。
这无疑给了科大讯飞信心,也坚定了后来科大讯飞发力智能硬件与C端市场的决心。
2
产品创新、商业创新被反复强调
在这场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出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除了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出席外,还有各个产品线的负责人,构成了「1个科学家+6个产品经理」的组合,这种场景在讯飞还很少见,也显出讯飞对智能产品的重视。
胡郁谈及更多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AI的场景落地、产品创新。他称,现在企业竞争的关键不是技术与技术的竞争,关键是要有能力找到应用的切合点,针对某些场景做出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
他谈道,一个公司的创新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源头核心技术创新、产品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以往强调源头技术创新,如今他更加强调后面两种创新,因为这决定了公司的商业高度。
当谈及科大讯飞为什么要做C端产品时,胡郁从两个方面表示,一方面C端市场空间很大,利润空间更高,并且在智能硬件时代有很多颠覆性的,甚至是未知的地方可以开发,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机会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当要把一个技术更好的呈现在用户面前时,有时候企业不得不做一个完整的事情,来保证更好的体验。
一位讯飞业务负责人也告诉机器之心,作为一个平台,当你去支持别人做产品时,你所设想的应用场景不一定是客户认可的,因为这些产品在市场中还没有先例,大家对这个市场并不太认可,这时只能自己去把它实现了。
正是从抢占AI场景落地的角度出发,近两年科大讯飞加快了在智能硬件、C端产品的布局速度,形成了消费者BG、子公司、生态公司的三圈布局。
在消费者BG下,有讯飞输入法、讯飞听见、讯飞翻译机、讯飞学习机、智能耳机等产品,据科大讯飞公布,讯飞翻译机的累计销量已达50万台。
在子公司下,讯飞读写科技推出了智能办公本,淘云科技更是围绕儿童市场推出了儿童机器人——阿尔法蛋、儿童手表等系列产品。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底,阿尔法小蛋销量突破50万台,在儿童机器人市场位居前列。
讯飞也通过投资生态公司布局更多AI场景落地,比如优必选的家庭机器人、云迹科技的服务机器人、乐森科技的编程机器人、咪鼠科技语音鼠标都是落地产品。
3
「领头羊」讯飞翻译机的推动
一位科大讯飞内部人士告诉机器之心,本次发布的几款产品只是一个开端,讯飞内部会有越来越多的团队来做智能硬件。
除了物联网的大趋势大环境外,讯飞做智能产品的自信来自哪里?在我们看来,除了财报上To C业务良好的反馈外,讯飞翻译机的商业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讯飞翻译机的诞生可谓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成果。早在2015年,在支援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讯飞萌生了打造一款软硬件一体化的翻译设备,来解决不同民族间的沟通问题,后来就逐渐演化为2016年发布的晓译翻译机。
随后2017年科大讯飞推出讯飞翻译机1.0,紧接着是翻译机2.0,再到如今的3.0,基本保持每年一代的更新节奏。以2999元的价格(远高于同行业),能够卖出50万台产品,并且一直保持细分品类销量第一,这不得不说是讯飞AI场景落地的一个胜利。
在一次采访中,胡郁曾谈道,2016年刚开始做翻译机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它会有那么大需求。可以说,在一个看似冷门的赛道,翻译机教会了讯飞如何打造以及销售一款产品,它所取得的成绩无疑给了讯飞人更多信心。
目前为止,讯飞翻译机已经进驻约1800家门店,覆盖国内主流的机场体系、国美、苏宁、宏图三胞以及通讯和IT渠道门店等,借助翻译机,讯飞也逐渐搭建了自己的销售体系。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翻译机产品上有几个关键特性:强技术驱动(对准确性要求高)、效率工具、刚需,而这几个关键特性也贯穿到本次发布的其他产品理念中。
比如讯飞学习机,主打的是精准学习,通过教学数据和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高效精准的学习,从而减轻学习负担。再比如智能办公本主打高效办公,支持语音转写会议记录、笔记智能检索、智能管理等,从而提升商务人士的办公效率。
但这些产品的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讯飞智能录音笔售价2999元,讯飞学习机售价3999元,智能办公本4999元。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是否买单,销量到底如何,翻译机成功的经验能否复制,都是一个未知数。
4
To C ,一场艰难的「长征」
从To B端转向To C端,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极其艰难。
即使是今天C端手机业务做到国内第一的华为,当初的转型也异常艰辛。大约2010年底,华为开启从B端向C端的转型,将旗下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发力高端智能手机。
尽管手握比竞争对手还高的研发投入和预算,但当时的华为对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供应链、渠道、工业设计、品牌等,没有摸着门道,导致工业设计美学不足,产品体验较差,接连数款手机都不成功。后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总结,华为终端最难改变的就是团队的思想观念,包括在产品设计上的工程师情结,缺乏面向消费者的意识。
经历两三年的摸爬滚打与试错后,直到2013年6月推出P6时,华为手机才逐步获得成功。
回到科大讯飞本身,这是一群学术与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早先一直做B端、G端市场,做的更多的是技术实现的工作。而转型C端业务,首当其冲的是团队的「基因问题」,即能否形成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思想观念。
谈道To B与To C文化上的不同,胡郁认为To B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而To C的文化则是扁平化的,需要最接触用户的产品经理来决定产品的结构。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文化氛围的建立远非一蹴而就,对于科大讯飞也同样是个艰难而又需要时间的过程。
胡郁还从创新的维度谈道,技术公司做C端产品挑战非常大,因为要做C端产品,往往需要产品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做产品创新,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产品经理的到来;另一方面,在模式创新上,从To B转向To C讯飞还有许多技能缺失,比如如何搭建市场、搭建渠道,如何打造品牌等,这都是讯飞面临的挑战。
成立近2年半的消费者BG,在迭代讯飞翻译机的探索中,开始对产品、渠道、品牌有了更多的认知,但培育面向消费者的文化氛围,构建产品能力、商业模式能力,远非一朝一夕,讯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位资深产品研发负责人表达的对科大讯飞做产品的担忧,他质疑讯飞到底有没有做C端产品的「土壤」。
另一位产品总监则认为讯飞切入办公市场有很大机会,甚至可以扩展到B端、G端市场,比如这类产品如果和政府的无纸化办公理念相契合,也会获得不小的市场空间。
无疑,To C成了科大讯飞商业成功与市值想象力的关键,做成可能成长为一个巨头公司,不成Nuance就是前车之鉴。科大讯飞的To C到底能走多远,随着产品导入市场,或许很快就会有答案。
推荐阅读
原标题《科大讯飞的To C 能走多远?|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