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全球市场“示范”:后疫情时代,央妈如何操作

摩根大通认为,后疫情时期,相较于其他国家优先关注恢复产出水平,中国的重心更偏向控制债务比重。该行指出,高度关注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基调的任何变化和/或对“金融稳定”相对重要性的强调,都将是解读中国央行下一步政策措施的关键。

2020年一场突然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央妈的阵脚,一时间货币闸门大开,降息、量化宽松、负利率成为政策关键词。

随着经济逐渐走出危机泥潭,后疫情时代如何平稳开展货币政策正常化,成为全球央妈们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中国作为最先走出疫情阴霾的国家,已经在政策退出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摩根大通在近日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是今年唯一有能力实现增长的大型经济体,相较之下,其它多数经济体要到明年年底才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产出水平。

不过,同样地,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疫情带来的经济后遗症:总体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上升,以及通胀下降。

摩根大通认为,后疫情时期,相较于其他国家优先关注恢复产出水平,中国的重心更偏向控制债务比重。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报告指出,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宏观上管好货币总闸门,结构性去杠杆持续推进。前期对宏观杠杆率过快增长的有效控制,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赢得了操作空间。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文指出,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金融资产风险向银行部门集中。针对这一问题,须着力稳住宏观杠杆率,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直接融资,让市场主体能够自我决策、自担风险并获得相应收益,由此在保持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摩根大通认为,央行强调宏观杠杆率稳定意味着,为遏制疫情所推出的应急措施正渐行渐远,明年政策的重心将重新偏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利率的反应与其他市场一样,快速下降。不过目前中国债券收益率已经恢复到高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在全球负利率泛滥的背景下,中国债券的吸引力相对凸显。不过,摩根大通提醒到,央行可能利用当前增长好转的窗口,将重心转向关注杠杠率稳定,这可能导致流动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使得收益率承压。

摩根大通指出,高度关注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基调的任何变化和/或对“金融稳定”相对重要性的强调,都将是解读中国央行下一步政策措施的关键。

近期,违约风险和资金面偏紧叠加,债市情绪明显趋弱,市场对“政策退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近日表示,明年宏观调控政策“退”或是较为确定的方向,但哪些政策退,哪些政策要延续,政策退出的节奏是快还是慢?都值得商榷。

周冠南团队认为,就货币政策而言,宽松流动性的措施已经退出,政策利率降息很难大幅退出,后续或有小幅灵活上调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或仍将持续,再贷款再贴现有取代定向降准的意向,延期还本付息和两项直达工具的退出时间较为确定。

针对当前市场对政策退出的疑虑,需关注未来对于政策退出的具体部署,但无需对政策收紧过度担忧:

其一,政策退出从实体经济修复速度出发,尤其此前政策层表达了当前贷款利率水平“合意”,也表达过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在经济修复过程中也是“匹配”的,政策退出可能并不指向主动引导贷款利率上行,意味着政策利率或也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其二,政策退出着眼于特殊时期出台政策的调整,延期还本付息、两项直达工具等比较符合“特殊”的属性,或是退出的重点指向领域,流动性和资金再次大幅收紧的空间并不大;

其三,政策退出不仅局限于货币政策,明年财政刺激政策边际弱化的趋势也相对确定,“宽信用”对于债券市场压制或有所弱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