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快递快死光了

AI财经社
2017年后快递业务量增速降到30%以下。二线快递企业在巨头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即便是上市公司,也难言未来是一片坦途,对于快递这片红海而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上百万元打了水漂

天天快递贵阳加盟商元阳,理想中的生活是,网点门庭若市,“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惜的是,一纸天天快递的转型通知,让他的梦想破灭了,眼下他在收集证据,打算号召其他加盟商一起提起集体诉讼。

3月上旬,元阳及加盟商曾与天天快递有过一次谈判。当时30多个网点老板来到天天快递贵阳分拨中心,他们围着会议室的长桌子坐了两圈。分拨中心负责人与他们谈了一下午,却没谈拢,最终破裂了。

这名负责人态度强硬地告诉他们:“如果退网,只退押金,不给赔偿。”并强调,告也没用,他们有权驳回。下午三点,一半加盟商眼看索赔无望,气愤地离开了,还有一半耗到四五点,也没要到说法。

双方矛盾的导火索来自2月底的一则通知,天天快递宣布全面转型,今后聚焦最后一公里,给加盟商的解决方案是转为“事业合伙人”,未来给苏宁易购的零售业务做同城配送。

对于这一安排,加盟商普遍难以接受,认为这是变相对他们下了“死刑”。元阳告诉AI财经社:“说是转型,其实就是天天快递停网不干了。给苏宁大件做配送和售后,得会装空调、安电视,和快递完全不沾边。并且苏宁大件有物流承运商,轮不到我们什么事。”

加盟天天快递之前,元阳其实很谨慎,跟着网点跑单送件三个月,看到别人赚钱才决定投资,花30万元从上一个承包商手里接下经营权,还向天天快递交了2万元转让费、5万元押金,加上三轮车、设备等物料投入,共投入40万元,于去年12月入网。

最初两个月,元阳每个月净利润有1万多元,还不错,够他们一家在贵阳生活。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年后天天快递就停网转型,他现在除了能拿回5万元的押金,其他35万元相当于打了水漂。至今元阳都想不通:“他们既然有年后转型的打算,为何要接受我入网?”

这只能说谨慎的元阳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天天快递北方某地加盟商吕德华早就听到了消息。他透露,去年年底,大区就有人传年后不起网了,总部有人说干不下去就退网,但年前没人退,“我觉得大势已去,反正不挣钱,通知一发就退了。”

2017年初加盟的吕德华,早被天天快递“伤透了心”。四年里,除了第一年赚二三十万元外,往后几乎就没赚到钱,2020年甚至赔了100万元。好在他脑瓜灵活,早在2008年就兼着做韵达快递,不久后又开拓仓储业务,给商家代发货,这才熬了下来。去年韵达和仓储业务正好赚100万元,一赚一亏正好打平,一年到头白忙活。

与吕德华一样,加盟天天快递已有7年时间的曾东东,也靠做其他快递公司——圆通和京东的业务弥补亏损。去年他在天天快递上亏了50万元,原本他有两个网点,后来缩到一个。

曾东东最不满的是天天快递的态度,“明明是他们停网,结果让我们申请退网,理由还是加盟商经营困难,让我们成违约方。”对于天天快递退网才退押金的做法,曾东东担心签了有法律风险会陷入被动,因此和多数加盟商一样,还在观望。

吕德华内心不平的是,去年新签两个天天快递网点,原本打算大干一场,哪知道投入全打了水漂。他打算接下来得节省开支,把库房面积缩小90%。

命途多舛,十年多次易主

快递老大哥天天快递走到这一步令人唏嘘。

作为最早的一批快递企业,天天快递创办的时间算早的,成立于1994年,仅比顺丰速运、申通快递晚一年,比韵达快递要早五年,圆通快递、中通快递和百世快递要到2000年以后才成立。

一开始,天天快递的发展还不错,抓住个人订单业务的机遇,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为快递市场的老大。2003年天天快递的年快件是440万件,远超通达系。然而,辉煌到此戛然而止,电商的迅猛发展让通达系快速崛起,没能抓住机会的天天快递被拉下老大哥的宝座,逐渐沦为二线快递。

此后天天快递的发展江河日下,十多年的时间里多次易主,可惜的是,没有一家“金主”再现天天快递过去的辉煌。

天天快递第一次卖身是在2010年5月,当时资金不足的天天快递向外融资,找到了海航集团。恰好当时海航想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期望整合航空业和物流业来发展货运业务,但又买不起更贵的申通和圆通,于是花了1亿元收购天天快递60%的股权,并纳入大新华物流板块。

可惜海航并没有重力投入天天,天天快递创始人詹氏兄弟回忆,由于和大股东在经营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加上行业不景气,天天快递一度在2011年亏损几千万元。外界有人分析海航在快递业务上不专业,导致天天快递越做越难。

2012年8月海航选择放手,一买一卖之间赚了六千万元,以1.6亿元将持有的股份卖给原申通总裁奚春阳。奚春阳强调这只是他个人投资,与申通无关,往后天天快递也与申通分开经营。

商人的话不能当真,虽然奚春阳当时不在申通担任具体职务,但仍持有申通50%股份,也是申通董事长陈德军的妹夫,天天很难不与申通挂钩。业内人士认为收购天天快递是申通扩张的重要一步。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收购当年的下半年,申通宣布投资10亿元改造天天快递,包括基础建设和呼叫系统等。

铺垫之后,双方正式牵手于2015年9月,申通和天天宣布战略重组。但这段联姻由于二者业务相似,互补性不强,反而增加内耗。奚春阳最终心生退意,2017年初,传闻在阿里的撮合下,苏宁以42.5亿元全资收购天天快递,后者第三次被卖身。

这段交易怎么看,奚春阳都赚了,不到两年时间,一转手就净赚几十亿,投资房地产都没这么快见效。苏宁之所以敢这么大手笔,是想强化苏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业内人士说,苏宁是想效仿京东物流的成功,让此前专注于苏宁自身业务的苏宁物流能提升社会化业务占比,提高在行业的竞争力。

看着苏宁描述的宏伟蓝图,吕德华心动了并决定入网,“当时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而且苏宁一直在整合,觉得怎么着也会有动静,没想到被套进去了。”

为何苏宁没能救活天天快递?根本原因还是货量规模上不去,这带来两个恶果,成本高居不下,服务也跟不上,最终在快递市场没有竞争力。

吕德华告诉AI财经社,从广州到北京,头部几家能拉满满一车,天天只能装三分之一,干线亏损严重,发货成本比别人高,揽件价格也高,天天给的发货补贴也少,网点就竞争不过别家,形成恶性循环。

天天快递的服务更是常年被吐槽,甚至因时效慢被网友调侃为“月月快递”。2020年国家邮政局调查了10家快递企业,天天快递在快递企业总体满意度上排名倒数第二,在公众满意度上排名倒数第一。

吕德华揭露了快递企业规模与服务的关系。“头部快递公司服务好,时效快,是因为直线车多,比如从北京到广东茂名就一趟车,但天天快递货量撑不起来,为降低成本必须中途从广州中转。”他补充说,这也直接影响到末端配送服务。比如相同面积的区域,头部企业因为货量多,得设置12个网点派单,天天快递可能就一家网点,服务自然跟不上。

重金买下天天快递后,苏宁也曾想方设法改造,结果却不甚如意,还导致账面巨亏,从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天天快递分别亏损5.8亿元、12.97亿元、17.86亿元和5.52亿元,三年半共亏损42亿元,香饽饽最终变成了烫手山芋。

到了今年,自身资金出现问题的苏宁,难以继续烧钱养天天快递,只能选择对其进行转型调整。

二线快递全面溃败

在快递这个讲究规模效应的市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顺丰、京东等头部快递企业通过砸钱构建了自己的竞争壁垒,而二线快递企业在巨头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天天快递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陷入困境的快递企业。

早在2015年,物流快递专家赵小敏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公开呼吁:“头部企业IPO会加速中小快递洗牌,我们当时就呼吁能卖的赶快卖掉,但很多二线快递企业没有听。”最终结局都很惨淡。

快递企业的上市潮集中在2016年到2017年,包括顺丰、中通、韵达等在内的六家企业纷纷登上资本市场,时至今日市值最高的顺丰有4187亿元,排名第二的中通快递有1788亿元,剩下四家加起来共1012亿元。在资本的加持下,头部快递企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快递行业六家上市公司所占的份额高达84.47%,其中排名第一的中通快递为20.76%,排名第二的韵达占18.02%,排名第三的圆通所占份额为15.11%。六家所占的市场份额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4.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二线快递企业的生存空间再一次被挤压。

更为致命的是,2017年后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速降到30%以下,打破此前连续五年增速50%以上的纪录,失去广阔增量空间的快递业从此陷入红海竞争,头部快递企业为了抢市场,纷纷打起价格战,单票收入一降再降,到2020年三季度,韵达、申通、圆通、中通的单票收入只有1.25元到2.15元,同比降幅在18.4%到33.86%之间。

这对于二线快递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原本生存空间就小,现在更是没有钱打价格战,只能看着市场份额从自己手里流失,生存举步维艰。

AI财经社统计发现,从2018年至今,共有12家二线快递企业陷入困局。他们中有六家彻底倒闭,离开了这个市场,占比过半。有一家被迫卖身,还有的收缩战线,苟延残喘。

第一个倒下的是快捷快递,早在2018年4月18日就宣布全网暂停运营,全国5300家网点毁于一旦,公司还欠下网点加盟费、员工工资、班车运输费等。据媒体报道,仅山东地区,快捷快递就拖欠300多万元工资和200多个网点上千万元加盟费。

一位快递加盟商告诉AI财经社,“说暂停运营其实就是宣告死刑,因为哪怕停网一个月,原来的客户都会跑掉,再重新起网几乎不可能。”

事实上,快捷快递早在2013年盈利就很困难,当时其董事长吴传龙拿卖掉老东家申通股票的5亿元救场。后来,快捷有过一段时间挣扎,想和申通合资做快运,不料中途流产,无奈之下才宣告退网。

这还是前奏,二线快递真正的风暴在2019年到来。

当年2月,安能物流宣布砍掉旗下安能快递的快递业务,回归到快运大本营。这家公司曾对快递新业务寄予厚望,刚拿下快递经营许可证时,还邀请全国170多位快递负责人奔赴杭州开会庆祝。没想到最终还是折戟了,对于这次转型,安能反思称:“快递挑战大,业务面临瓶颈”。

3月,国通快递全网停工,近5万名员工被迫休假。公司称自2018年以来亏损严重,预计未来继续停工。到去年12月末,其老板朱宝良更是因涉黑等九项犯罪,被杭州检察院提起公诉。这位经营多个产业的老板,曾在2017年对外反思过,“快递与我们过去从事的很多行业都不一样,我没有足够重视它,也没有亲自管。”

全峰快递也倒在黑色三月,被曝拖欠合作商贷款和员工工资超亿元,不久其北京分公司被查封,44辆运输车被拍卖。全峰快递是2016年出现的黑马企业,曾获得多家机构的资金支持,但盲目扩张后,忽视了内部监管,最后不幸成为全国投诉率最高的快递公司之一。

如风达则在3月11日宣布暂停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它至少拖欠承运商3000万欠款、2000多名员工数月工资。这家孵化于凡客诚品自建物流的企业,曾两度被卖身。

为何2019年倒闭如此之多?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告诉AI财经社,原因在于有新的头部企业进场,一方面顺丰等加码电商快递市场,另一方面德邦等快运巨头跨界,让原来缺乏网络和资本竞争力的二线快递企业劣势凸显,加速溃败。

杨达卿给这些倒闭企业分了三类,一类是有电商依托,但随着上游电商落寞而谢幕的,如品骏快递在唯品会业务萎缩后卖给顺丰;一类是没有获得与头部电商主渠道规模合作的,如快捷、全一等业务停摆;一类是从快运跨界快递,但短期没形成规模化、网格化优势而回撤的,如安能物流。

而还存活的二线快递,如速尔快递、宅急送、优速快递等日子也不好过,纷纷收缩战线,聚焦优势区域和板块运营。

快递老炮赵璇靠速尔发家,10年里赚了一两千万元。但去年他看情形不对,速尔母公司爆发资金危机,停掉大量网点,他的网点养不起业务员,大半年亏了四五十万元,于是赶紧于去年9月割肉止损,离开速尔。

这位速尔老将对老东家的未来很悲观,“速尔不一定活得过去,可能今年第一个倒下。”此外,他也不看好宅急送,预计时日也就“几年”。

确实,即便是上市公司,也难言未来是一片坦途,对于在快递这个红海厮杀的企业而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20年三季度,与其他四家增长不同,申通和百世的市场份额与上一年相比均有所下滑,分别降0.97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截至3月10日,申通快递市值为148亿元,只有顺丰的3.5%,与2016年1月的最高峰相比,缩水了近八成;百世集团市值与最高点相比蒸发了107亿元,只剩57亿元。最新财报显示,百世去年收入下滑7.3%,全年亏损20.51亿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吕德华、元阳、曾东东、赵璇为化名)

原文作者:刘雪儿,来源:AI财经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