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作为"医疗AI第一股"的鹰瞳科技正式登陆港股,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医疗AI企业。
公司股票代码“2251.HK”,发行价为75.1港元。却不料开盘即遭遇破发,股价一度深跌12.12%,随后跌幅收窄。截止当天港股收盘,鹰瞳科技报68港元/股,跌幅9.45%。
然而其下跌势头不减,上市次日跌近12%,报60港元,市值已降至64.01亿港元。
2016年,医疗AI初出茅庐就引起轰动,但其中主力都奔赴更为火爆的肺炎、肺结节领域,其中包括鹰瞳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等企业,欲以此为突破口占领医疗AI的高地。而张大磊却带领鹰瞳科技毅然选择了眼科领域。
鹰瞳科技表示,从眼科领域切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眼科市场规模大,发病率比例高;二是,通过眼底可以“一眼看全身”200多种常见慢性病。
然而成功抢跑的“第一股”开局不利,头顶光环的鹰瞳科技到底能否在医疗AI这条潜力巨大的赛道上持续领跑呢?
疾病“照妖镜”,AI视网膜影像发展势头正猛
近年来,随着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渗透,以及医疗创新相关政策的鼓励,致力于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医学影像新业态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以AI医学影像产品为代表的诊断服务,成为当前医学影像发展热点。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兴市场,AI医学影像发展潜能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该市场预计将由2020年的3亿元激增至2030年的9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7%。并且,在大健康场景中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主要用于健康风险评估,而该细分市场仍有大量需求未被满足,预计2020年至2030年将以102.7%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鹰瞳科技基于AI的软件解决方案中,主要业务仍然聚焦于健康风险评估业务,有望搭上行业快车,实现高速的增长。
进一步来看,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中,视网膜影像发展最快。其2019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71.0%,而心血管影像市场与肺部影像市场分别为104.4%和114.4%。
从发展速度来看,在多种疾病类型中,AI视网膜影像杀出重围,主要是由于其见证了中国智能医学影像行业的早期商业化,且已被应用与各种环境(包括医疗机构及大健康场景),具有更高的应用场景可延展性。
具体来说,眼睛其实是各种疾病的“照妖镜”。视网膜是人体中唯一一个能以无创方式直接观察血管和神经细胞的部位,而血管及神经细胞的变化又可以作为多种慢性病的指标。简单地理解,通过眼底筛查,可以检测眼科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视网膜静脉阻塞、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其他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ICVD、帕金森氏症及贫血症。
除此之外,眼科的“高附加值”还体现在客户的多元化上。不同于以肿瘤学科为代表的技术壁垒更大的医学派,眼科的检测在医院外也可以做。这也为鹰瞳科技奠定了B2B2C的基础,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商业化路径。因此,当同行还在硬磕大三甲医院时,鹰瞳科技除了攻克大三甲外,还能从视光中心等第三方曲线突击。
对比整个人工智能视网膜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鹰瞳科技在2020年的市占率达63%。即便是在赛道规模更大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公司2020年市占率也超过1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同类产品中首张三类证,商业化之路面临挑战
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监测、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公司产品组合中有三个版本的Airdoc-AIFUNDUS,这也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其中,Airdoc-AIFUNDUS(1.0)是国内唯一一个得到国家药监局关于三类医疗器械批准的产品。该产品已有一年的商业化进程,确定了国内约200家三甲和二甲医院的初步购买意向。该产品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协助医生做医疗诊断。
Airdoc-AIFUNDUS(2.0)和Airdoc-AIFUNDUS(3.0)目前尚未开始临床试验。2.0用于辅助诊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0用于辅助诊断病理性近视及视网膜脱落。
此外,还有多个独立产品,如青光眼检测、白内障检测(第二类医疗器械)等也即将进商业化阶段。
但事实上,鹰瞳科技的商业化问题仍然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效率和渠道。
从效率上来说,招股书里也说明,该产品生成的报告是辅助医生诊断的报告。也就是说,医生才是诊断的最终负责人,因此即便出具了诊断报告,医生可能还是需要再进行检查核实,很难说明这种方式下流程是否被简化。
就渠道而言,随着行业成熟期的到来,越来越多强有力的玩家也将入局,其中的主力是意图扩充自身医疗版图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始布局这一细分产业。直接与鹰瞳科技展开竞争的是百度旗下的“灵医智惠”,眼底影像分析系统为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此外,腾讯也在该赛道有所投入,也有可能在未来与鹰瞳科技形成竞争。
而这些互联网巨头的重要优势之一,即它们拥有更多的丰富的商业化渠道以及完善的医疗生态。例如腾讯,坐拥Tencent AI Lab、腾讯优图、企鹅杏仁、腾讯微信智慧医院等项目,这些都能成为腾讯医疗商业化落地的潜在载体。相比之下,鹰瞳科技作为一家年轻的初创公司铺开应用场景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各种合作关系。相比大部分同行业公司,其商业化进程推进已然有了一定的领先,但商业化之路仍然可能面临挑战。不过由于互联网巨头的布局多样化,整个生态系统庞大,在核心技术上的“专、精”上鹰瞳科技或将具有独特优势。
亏损逐步收窄,高昂研发投入或将为公司带来技术升级
难逃医疗AI行业“亏损”现状,鹰瞳科技近三年均处于亏损状态,但该缺口在逐步收窄,2019年、2020年分别为8713.9万元、7962.6万元。
主要是由于公司营收实现了快速增长,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3041.5万元、4767.2万元、4927.7万元。其中仅2021年上半年收入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收入。
同时,公司毛利率也相对较高,且呈增长趋势,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53.0%、61.0%、64.1%。
而公司的亏损则主要来源于高昂的研发成本,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4121.2万元、4230.9万元、2400.5万元,对应占收入比率分别为135.5%、88.8%、48.5%。公司大力的研发投入将为其带来技术上的升级,前期这部分投入也很可能逐步降低公司成本,在未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和技术优势。
伴随行业升温以及赛道内“上市潮”,整个行业的竞争亦不断升级。而目前在医疗AI行业,商业化俨然成为无法避开的问题。对于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鹰瞳科技而言,走好接下来的商业化之路,或许是扭转其股市表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