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通”到来前,北交所还需更多吸引力

林克
有待势均力敌

开市满岁之际,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的国际化发展节奏似乎正被提上日程。

日前,北交所总经理隋强的一段涉及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关系公开表态,激发了市场对两大交易所后续勾勒对接机制的想象空间。

“建立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的跨境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具备基础条件。”隋强表示。“我们将加强与港交所的沟通对接并共同研究推进,便利两地投资者更好分享创新企业成长红利。”

不仅如此,北京市代市长殷勇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均表示,将积极推动北交所和港交所加强合作。

上述的密集表态,意味着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未来勾勒互联互通机制的“北港通”正在成为可能,对于当下受困于流动性不足和低估值陷阱的北交所而言,更多的“引水”显然有助于对当下的市场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不过“北港通”能否成行并最终起效,仍然取决于北交所的“后发表现”,例如其现阶段仍要持续扩大市值规模,吸引更多具备长期投资的优质上市公司,需要持续提高北证账户的交易便利性,需要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和指数产品来进一步提升估值中枢,需要创新债券、衍生工具等更多具备差异化的证券品种。

在账户体系和互通机制上解决问题并不难,但只有当北交所市场具备足够竞争力和吸引力时,才能让“北港通”的筹备具有实际意义。

“北港通”呼之欲出?

日前召开的第25届京港洽谈会金融合作专题活动上,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加强合作往来的信号得到了频频吹风。

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杨柳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支持京港两地深化资本市场领域的合作,一是立足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支持北交所和港交所加强合作交流。

“在这方面共同探讨研究,探索互联互通,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同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投资境内中小企业的渠道,分享中小企业发展红利。”杨柳表示。

对于潜在的“北港通”设想,作为北交隋强更是明确提出,北交所与港交所的互通机制已具备基础条件。

“‘沪港通’、‘深港通’机制经过多年实践,运行平稳、效果良好,北京市场的账户体系与深市相同,交易安排与沪深市场整体相近,建立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的跨境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具备基础条件。”

北交所与港交所的联动预期,还被更多官方声音所释放。

“当前北京正全力支持北交所和新三板建设发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期盼京港两地证交所加强互动合作,支持更多北京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也欢迎境外投资者更多参与新三板和北交所投资。”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也表示。

上述表态密集出现意味着,内地与香港市场之间的第三条路“北港通”的创设可能性或已被提上日程。

“伴随着北交所的做大做强,国际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北京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中字头券商人士分析称,“沪深交易所诞生比较早,很长一段时间资本项下的跨境投融资创新较为有限,所以直到2014年才开通,但有了前面的试点经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北港通’机制的搭建可能会比想象中更早。”

这一预判不无道理。沪港通诞生之时A股市场已有24年的创设历史,而短短两年内深港通的启动让该模式得到了快速复制。

吸引力有待提升

“北港通”的创设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北交所的市场活性,但与沪深市场之间的差距,尚处年轻的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仍会呈现出一种“不对称”合作。

截至12月16日,沪深两市总市值分别达47.40万亿元和33.37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达2166家和2737家,两市规模均与港交所的16140家港股公司合计约33.32万亿港元总市值旗鼓相当。

相比之下北交所的146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仅有0.21万亿元,与港交所的连通机制或许仍然属于一场实力不均的“小巫见大巫”。

“搭建直通机制并不难,难的是真正让这个机制真正的运转起来,如果交易规模比较有限,就会形成一种对基础设施成本的浪费,所以在北交所规模化之前,讨论北港通的必要性并不强。”上述中字头券商人士称,“所以后一阶段还是北交所加快吸收优质公司的过程。”

事实上,北交所已在提速拟IPO企业审核等环节进行流程重塑,加快审核节奏。例如北交所目前已在酝酿针对未在新三板挂牌的拟IPO企业的“直联审核机制”,即通过专设部门来推动该类企业的上市效率。

“预计这个机制在年前就会有所推进,这显然能够吸引更多新三板以外的拟IPO企业入驻。”一位接近北交所的投行人士表示。

一方面是投资标的有待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则是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增量资金还需进一步引入。

“投资标的和增量资金多了,才能拥有更好的流动性,目前还缺少优质到必须覆盖的标的,所以许多机构也不会过多关注北交所的关注。”北京一位私募机构投资经理坦言,“需要观察北证50为代表的的ETF的规模变现,如果配置盘有更多资金进入,也会提高活性。”

也有人认为目前交易机制上对北证交易存在的特殊歧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易便利性,进而影响到北交所估值与流动性的修复。

“目前很多券商的北交所交易还放在专区里,相当于你要进入这个专区才能进行北交所股票的买卖,几乎和交易退市股、港股通的逻辑相似,如果用第三方交易软件登陆,投资者甚至没办法购买北交所股票,客观上这构成了一种交易上的‘歧视’”西南一家券商经纪业务人士指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和一些券商IT部门的账户逻辑有关,有些机构已经把北证标的纳入到常态化交易模块了,但有的还是需要进入专区(交易)。”

但上述私募人士看来,最受“北港通”预期利好的仍然是北交所的龙头市值企业。

“‘北港通’预期流入的是北上资金,更多以偏好流动性的机构投资者为主,只有市值规模大才能保证流动性,加上北证ETF的权重倾向以及北交所遍布着许多秀珍市值企业,因此能够获得流动性加持的更多以头部市值企业为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