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被逼到“墙角”:打板战法“空间”收窄,量化策略须进化适应

量化大厂反迎机遇?

一直被认为是“盈利印钞机”的高频交易,可能遇到了考验。

近期,业内的大型量化机构和高频投资者都在关注一份新颁布的文件《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

这份文件主要是披露了证券交易所对“异常交易”的监控方向和要求。其中对于投资者“交易挂单”等细节的关注和变化,令不少高频投资者“高度紧张”。

业内有说法称:随着交易所对异常交易拿起了“放大镜”,高频量化机构以后要“提心吊胆”了。

但也有一些量化大厂表现得“毫不在乎”。它们表示,其主要的量化交易策略早就从高频交易切换到了容量更大的中频交易。

后者容量更大、对股价影响更小、也因此更不容易触发异常交易。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情况?

“魔鬼”在细节里

2月17日,相关证券交易所发布《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以下简称“监控细则”),引发量化投资机构的注意。

资事堂经过对比发现,此次发布的正式细则与此前试行的版本略有不同。而这些细微的不同,恰恰可能动了部分高频投资者的“蛋糕”。

比如:在开盘集合竞价阶段,细则新增强调了两种异常交易行为(针对有涨跌幅限制的个股):

1、主板风险警示股票开盘价涨(跌)幅3%以上,或者其他股票开盘价涨(跌)幅5%以上。

2、股票开盘价达到涨(跌)幅限制价格的,在涨(跌)幅限制价格有效申报数量占期间市场该价格有效申报总量的10%以上。

又比如:在开盘后的连续竞价阶段,细则新增了关注细节。

试行版仅强调了“(任意三分钟内)股票涨(跌)幅4%以上”。

细则则细化到:“(任意三分钟内)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涨(跌)幅2%以上,或者其他股票涨(跌)幅4%以上。

再如:关于“反向交易”的监控中,此次发布的正式细则点出了具体的成交数量和金额要求:

当日收盘集合竞价阶段及次一交易日10时以前累计反向卖出(买入)成交数量在10万股以上或者金额在100万元以上。

连续竞价阶段期间及其后30分钟内累计反向卖出(买入)成交数量在10万股以上或者金额在100万元以上。

哪些策略有“灭顶”之忧?

上述监控细则的出炉,进一步强化了对那些可能(或试图)影响股价的投资行为的监控,这对普通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行为较多的机构来说,完全不是坏事。

但对那些日内做T0交易,或习惯从大涨大跌中牟利的资金,大大增加了难度。

比如,以往市场内有相当一批资金是从事“涨停板”相关的投资策略的,随着对异常交易行为的进一步管控,打板的交易成本和难度直线上升。

此外,对于大额反向投资的进一步“管控”,降低了类似“拉高出货”的交易手法的发挥空间。这显然会降低高频资金从市场中“赚钱”的速度、

还有一些机构人士认为:量价型股票T0可以跪了,(细则)利空高频量化股票私募,利好公募偏股基金,基本面低频的因子拥挤度将会一个大问题。

量化T0策略指投资者在日内完成股票的买卖交易。这种策略通常盈利频率高,操作周期极短,资金容量有限。

如今的量化大厂,早年多少都从高频量价交易这个领域赚到“真金”,并让事业起步的。

百亿大厂“否认”受到波及

不过,目前规模靠前的多家头部量化私募(也称“量化大厂”),多数表示“监控细则对内部投资运作影响较小”。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大部分量化大厂目前以中低频量化投资策略为主,日常操作上并不会受到明显波及。

第二、交易所对股票异常交易一直有监控,量化机构也一直非常重视相关的投资行为的合规要求。

对于大机构而言,内部通过考验并应用的投资模型,通常不会对相关个股的股价产生实质影响,百亿以上机构更是多数采取多维度选股策略,并且有意识的避免集合竞价的集中交易。

 “野路子”或被清理

不过一些机构也认为,业内的“野路子”私募可能受到的影响会比较明显。

前述的伪“量化机构”并非量化投资的正规军,而是以量化手段包装,实际上进行哄打涨停板等交易行为,类似涨停敢死队、游资等使用的“人肉量化”策略,未来这类机构的挂单交易将会受到影响。

在百亿量化大厂看来,交易所的细则将会打击打着量化招牌的“非正规军”,并让这个行业生态变的更好。

这个判断你能否实现,值得后续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