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消金再迎高层变动

风控之重。

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张晓玲

自支付宝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之后,蚂蚁集团旗下另一消费金融平台蚂蚁消金,也再次发生了人事变动。

1月19日,经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核准,林嘉南正式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蚂蚁消金)的副总经理和首席风险官,于三个月内到任。

未来,林嘉南将弥补乔占稳的空缺,负责蚂蚁消金的风险管理工作,为这个金融“巨兽”保驾护航。

作为承接花呗和借呗的持牌金融机构,蚂蚁消金是我国消费金融领域新的大玩家,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伴随巨量的业务输送,蚂蚁消金也在密集进行一系列调整,以适应新的局面,首席风险官的更换,意味着蚂蚁消金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林嘉南是有十多年金融大数据经验的蚂蚁风控业务元老,获此重任亦在情理之中。 

公开信息显示,林嘉南2013年起加入阿里金融,曾为蚂蚁集团信贷风险管理总监,也曾在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浙江网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数据分析或风险管理部门担任高管。他在2022年曾经短暂离开过蚂蚁系,跳槽到邮惠万家银行任职,但很快回归蚂蚁消金。 

实际上,不只是林嘉南获任新职,2023年以来,蚂蚁消金高层变动频繁。

先是2023年6月,蚂蚁消金进行了董事变更,新增章建光、孙泱、周升学、钱军为董事;2023年7月,蚂蚁消金换帅,金晓龙取代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成为蚂蚁消金第二任董事长,蚂蚁消金进入“金晓龙时代”。 

人事变动频繁之外,成立不到三年的蚂蚁消金已经两次增资。截至2023年底,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已增至230亿元,位列国内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之首,较80亿元初始注册资本增加了150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这是为了进一步满足资本金要求,承接两家小贷公司的花呗、借呗业务。

有资本市场人士表示,整改之后,蚂蚁消金早已剥离“科技独角兽”概念,是妥妥的类银行管理,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

两次增资后,蚂蚁消金形成了一个13位股东组成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蚂蚁集团持股蚂蚁消金50%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此外还有杭金数科、南洋商业银行等国有企业股东,以及宁德时代、传化智联等民营企业股东。 

总体来看,无论是人事变动,还是增资动作,都是蚂蚁消金作为一个大型持牌金融机构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目的都是稳健发展、风险可控。

如今,蚂蚁消金已经顺利承接过花呗、借呗业务,生意快速做大,成长为总资产近两千亿元的金融巨头。

蚂蚁消金股东传化智联公告,2023年上半年,蚂蚁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8.16亿元,净利润4.45亿元,均居行业前列。

对于行业而言,蚂蚁消金的出现就像一条 “鲶鱼”,它正携金融科技之力,促逼着银行、基金、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

而在未来,蚂蚁消金能否在花呗、借呗业务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这也将进一步改写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和风向。

可以期待的是,身处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超250亿元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蚂蚁消金依然大有可为,它面对的是一个需求爆发的蓝海市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超过1亿人,较2019年末增长3倍。过去三年,财富管理行业管理资产年均增长6.2%,远高于全球约2.5%的平均增速。

李云泽预计,未来随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而伴随着财富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管要求也在收紧。有私募基金人士指出,2018年以来,行业经历深度整顿,无牌、不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余额规模都在大幅减少,很多公司选择退出或转型。

四年前,估值2万亿的蚂蚁集团在万众瞩目的上市前夜,突然被叫停,随后监管部门掀起了一场深入而持久的整改风暴。

2023年1月,蚂蚁集团一纸公告宣布,马云不再为蚂蚁集团实控人,通过终止一致行动协议和转让股权,他的表决权由53.46%降为6.21%;7月,蚂蚁集团整改尘埃落定,罚款71.23亿元,关停 “相互宝”业务,蚂蚁旗下支付宝、花呗和借呗也重整为两个平台公司,引入了新的股东。

如今,经历一系列股东和人事调整,支付宝、蚂蚁消金等业务也迎来了新的节点。

挥别没有牌照、野蛮生长的时代,摆在蚂蚁消金面前的是更加规范透明、风险可控的新世界。

对于蚂蚁消金而言,未来如何赢得市场和监管双重认可,将决定了其能走多远、走多久,而在几番蜕变和行业“内卷”后,我国财富管理江湖也有望翻开新的篇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