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至少接触了200家外地的政府平台或机构,每周要接待两三百个一二级市场的调研。”2024年4月2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头部企业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黄小飞向界面新闻透露。
在不久前的3月5日,沃兰特航空宣布顺利完成1亿元A轮融资。近来,随着低空经济核心政策的出台,公司迎来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是一种采用电力驱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称为“飞行汽车”,主要瞄准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飞行需求。
沃兰特航空于2021年成立,其研发的首款产品VE25采用复合翼架构,起飞重量2.5吨,可搭载1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载重能力最强、空间最大、研制等级最高的载人eVTOL。
2022年8月,VE25全尺寸技术验证机成功下线;2023年1月,VE25顺利完成首轮试飞;9月完成场内转换飞行,同月,沃兰特航空成为华东地区首家获得载人eVTOL适航受理的企业。
黄小飞透露,沃兰特航空目前已获得意向订单700余架,争取在2026年取证。
空中飞行5分钟20公里,成本60元,你愿意乘坐这样的“空中出租车”吗?
“这已经基本接近打车的价格了。”黄小飞说,随着供应链的成熟,这个成本还有40%左右的下降空间,“这样的成本结构让我们相信eVTOL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了发展规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3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1月1日,国务院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了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发展。今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义为“新增长引擎”。3月,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
黄小飞认为,eVTOL行业的四大基础性要素“天、地、人、机”在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其中“天”是指空域,目前我国空域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就。
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截至目前,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已相继在全国组织了3轮较大规模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五省为下一步低空空域改革积累了相应经验。
2023年11月8日,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草案对空域的划设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将空域分为管制空域和非管制空域,标志着我国空域放开有了实质性突破。在管理体制上,2021年中央空管委成立,调整为中央机构。
“天空从一种限制性要素变成了一个生产性要素,所以我们可以向天空要生产力。”黄小飞说。释放的空域可以孕育多个空间产业,产生多个万亿赛道。
“地”是指基础设施,2019年,交通运输部法制司修改了《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需要“有满足民用航空器运行要求的基地机场(起降场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的规定被删除,这意味着不用修机场即可发展民航,大幅降低准入门槛。eVTOL进一步大幅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人”是指航空产业工人和高端人才。“机”则是指产业链配套,尤其是新能源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目前已经实现对传统燃油领域的弯道超车,而eVTOL产业链与新能源汽车高度相似,我国在产业链上具有优势。
中国民航局发布的预测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极富想象力,预计到2040年将达1万亿美元,2050年增长至9万亿美元。
在这个新赛道上,国内多个城市竞相建设“天空之城”。根据川观智库,今年有27个省(市、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低空经济发展,其中有17个省份明确指出发展低空经济,10个省份提及与低空经济有关的内容。
深圳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推进低空智能基础融合设施建设,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支持企业开展无人机末端智能配送、旅游景区航线、生物制剂运输服务等试点,同步建设无人机空管服务系统。
安徽省低空经济规模突破400亿元。近期,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计划到2027年建设20个左右通用机场,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800亿元。
四川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有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一起上,支持成都、自贡等做大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别人在等风来,上海可以乘风起。”黄小飞说。
目前,人才和产业链优势让上海聚集多家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在载人与载物eVTOL研发上均有所突破。
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较早布局eVTOL的企业。2023年10月,其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 M1首架机在上海完成首飞。今年1月,御风未来宣布,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正式受理其M1B型(即M1货运型)eVTOL系统型号合格证申请。
2019年,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山区成立。据中新网报道,近日,峰飞航空正式向日本AAM(先进空中交通)先锋运营商交付首架eVTOL盛世龙,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展示飞行,并全力推进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实现eVTOL演示飞行的目标。
盛世龙最大起飞重量2吨,5座设计,于2023年创造了2吨级eVTOL单次充电飞行250.3公里的全球航程纪录,并完成全球首次吨级以上eVTOL三机编队飞行。盛世龙载人版正在进行适航审定相关工作,争取在2026年取证。
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其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行器E20型号,于2023年10月获民航华东管理局正式受理,目标在2026年下半年实现适航取证。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各个城市和企业正在拼抢时间。
黄小飞透露,目前eVTOL产业应用场景的第一公里尚需跨越、缺乏高能级的产业资金的支持,建议政府部门以国际视野提前规划统筹低空产业,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政策,陪伴企业共同成长。“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产业资本、国家级基金进入,帮助eVTOL产业链接产业端资源、融入应用场景,更好地让eVTOL服务生产生活。”
本文作者:刘素楠,本文来源:界面新闻,原文标题:《5分钟飞20公里成本60元,上海“空中出租车”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