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圈的人才们,在过去几年内占尽市场风头,现在他们要对主动投资策略市场“发声了”。
日前,一家中国量化圈的百亿级“新星”机构,发表了一份关于内地股市的量化研究报告。
报告提及以下两个重点结论:
1、虽然过去五年,一般价值投资(基本面投资)并未挣得太多超额收益,但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是存在价值溢价的(即价值投资依然有效)。
2、虽然一般价值策略依然有效,但机械地执行该策略并不能保证未来长期获得超额回报。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A股主动投资更难了,但并未过时。
这背后的逻辑实在引起了市场的兴趣。
“新晋”百亿量化机构
在私募业界,100亿受托规模以上的量化投资机构,已经是行业翘楚了。
前述发表研究观点的机构,恰好在2024年里持续扩张,“登顶”百亿规模。
在今年这个量化也面临困难的市道里,逆势募集50亿以上,只能说明这家机构的量化投资策略在过去几年持续“有效”。
在投资A股方面,他们是有几把“刷子”的。
犀利观点“贴脸开大”
这个量化新星最新发表的文章题目为《A股价值投资》,整篇文章专业性术语不少,语言风格接近“学院派”。
文章聚焦了目前场内备受争议的主动价值投资,从量化角度讨论了其过去几年的表现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前途。
这家量化机构通过自身的数据模型,得出了鲜明结论:
其一,长期来看,A股市场是存在价值溢价的。
也就是说,主动价值投资策略在这个市场是有效的,低估值公司表现会好于高估值公司。
其二,虽然对“一般价值策略”持乐观态度,但是认为机械地执行该策略并不能保证未来长期获得超额回报。
(编者注:可能是习惯原因,文中将主动基本面投资,习惯性表述为“价值投资”或“一般价值策略”。)
价值策略常有周期性波动
在这家量化新星眼中,传统的价值投资在此前五年(2019年-2023年)表现不够理想,直至2024年出现大幅反弹。
而且,从长线来看这个策略的收益承受着剧烈的周期性波动,并且均值有向下的趋势。
这家私募还从量化角度举出了一般价值策略可能忽略的两个点:
一,传统的估值指标无法充分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比如:忽略了公司研发投入带来的无形资产;
二,价值因子的拥挤度已大幅上升,市场内已有更多投资者通过聪明贝塔基金来配置价值因子。
由此这家量化机构给A股价值投资的机构或主观基金提出建议:
管理人需要革新一般价值策略,将更细致的投资逻辑和更全面的数据归纳应用到生产中。
建议管理机构调低 “高费率”
这篇文章,还是对执行传统价值策略的基金提了个重要建议,呼吁它们注意控制自己的管理费率。
因为,可能存在以下的趋势,即主流机构投资者们会渐渐发现,如果管理人简单地执行一般价值策略,在扣除管理费和交易成本后,基金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不如低成本和高透明度的价值类聪明贝塔(Smart Beta)基金。
目前,主流的主观私募机构的代表性产品是收取1.5%的固定管理费和15%~25%的盈利分成。
但这些产品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它们具备持续超越smart beta基金的能力。
“建言”投资者分散投资
这家量化大厂还在文中认为:投资者未来机械地配置一般价值策略难以再持续产生超额收益,甚至可能会经历剧烈波动。
他们的建议是不要将资金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到其他投资策略中。
这家私募还补充称:有关价值因子的战术机会(超配或低配)在近十年中持续存在,而且相信,这一态势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
想必这个战术机会,需要由相当专业的投资者才能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