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疯抢债券?

国海证券靳毅
近两周收益率快速下行的主力推手是谁?国海证券表示,10Y的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银行,30Y的主力买入机构则是基金和保险。

近两周机构行为表现  ①基金:配置动力很强,持仓久期明显拉长,但近期对10Y有止盈动作。②保险:在持续积极配置地方债的同时,出于回补久期的需要,本周也开始加仓超长国债。③银行开始回补长债仓位。

本轮行情还将如何演绎? 短期内债市无明显利空,但考虑到当前较低的点位,持续快涨的空间也相对有限,收益率可能会在惯性下继续下行,之后维持窄幅震荡,投资者仍可把握交易性机会。其中,可重点关注保险年末回补久期带来的30Y国债的机会,以及1月农金社配债高峰带来的10Y利率债的机会。

展望2025年一季度,需关注降息预期落地及两会政策情况。降息预期落地后,交易盘可能出现系统性止盈,同时抢跑行情结束,配置盘的力量也相对减弱,届时可能导致收益率上行。此外,若两会的增量政策超预期,也将使债市出现调整。

谁是本轮债牛的推手?

12月以来,利率债收益率出现快速下行,截至12月16日,10Y国债已下行至1.72%,30Y国债已下行至1.95%,较11月末分别下降30BP和25BP。那么,这背后是哪些机构在推动?债市本轮的下行空间还有多少?

1.1 近两周机构行为表现

1、基金

抢跑动力很强,配置主要集中在利率债上,对10Y和30Y利率债净买入量都远超季节性,持仓久期明显拉长。对信用债的需求相对而言并未有明显增加。

不过,随着10Y国债收益率接近甚至下穿1.8%,基金已有明显的止盈动作,在12月9日-12月13日的区间中,净卖出10Y利率债规模达192亿元。

2、保险

在持续积极配置地方债的同时,本周也开始加仓超长国债。近期,保险对地方债的净买入规模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本周,虽然30Y收益率仍在快速下行,但出于回补久期、迎接来年开门红的目标,保险的净买入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在12月11日,当日债市曾一度出现回调,保险当天增配30Y国债的规模达140亿元,抓住了收益率短暂上行的配置机会。

3、银行

大行持续拉久期。近两周,大行整体增配了5-7Y、7-10Y利率债,且规模不低,是成交主力之一,整体持仓久期有所增加。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补充8月卖债的久期缺口,另一方面,若明年监管限制大行的买债行为,使其更多聚焦于放贷,大行提前加大配置规模予以应对。

农金社在持续近两月的卖出止盈动作后,本周也开始回补长债仓位,尤其是在周三债市一度出现回调时。不过对20-30Y国债仍然保持净卖出,有主动控制久期的动作。

总结而言,近两周收益率快速下行的主力推手是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0Y的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银行,30Y的主力买入机构则是基金和保险。

1.2 本轮行情还将如何演绎?

1、一方面,本轮行情演绎速度过快,基金等交易盘已出现止盈情绪,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已相对有限。

从点位来看,截至12月16日,10Y-OMO的利差已收窄至25BP以内,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值,已提前定价了2025年的降息预期,且交易盘参与积极性也所有下降,进一步下探的空间相对较小。

2、另一方面,推动近期收益率下行的因素,短期内不会反转,做多情绪仍在。

推动本轮行情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变更,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预期2025年降准降息的幅度将提升。

经济基本面方面,整体仍然表现较弱。周五公布的社融数据中,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00亿元,同比少增5100亿元,实体融资需求较弱。

机构行为方面,配置盘的需求仍然较高。根据我们在《跨年行情如何演绎》中的分析,跨年行情多发生在12月中旬—来年1月中下旬。从本周机构的表现来看,农金社、保险在周三债市出现短暂调整时都明显加大了增配规模,若再次出现回调,其买入力量可能不弱,导致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小。

总结而言,短期内债市无明显利空,做多情绪可能仍占上风,但考虑到当前较低的点位,持续快涨的空间也相对有限,收益率可能会在惯性下继续下行,之后维持窄幅震荡,投资者仍可把握交易性机会。其中,可重点关注接下来一个月的机会:①保险在年末仍有回补久期的需求,对30Y国债的配置力量较强,参与的确定性较高。②跨年后,1月是农金社传统的配债高峰,结合其今年缩久期的操作,届时对10Y利率债的需求可能不弱。

而展望明年一季度,需关注降息预期落地及两会政策情况。降息预期落地后,交易盘可能出现系统性止盈,同时抢跑行情结束,配置盘的力量也相对减弱,届时可能导致收益率上行。此外,若两会的增量政策超预期,也将使债市出现调整。

本文作者:靳毅S0350517100001,文章来源:靳毅投资思考,原文标题:《谁是本轮债牛的推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