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大佬,经历失落一年

王栋驰
林园需要重振旗鼓

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于私募大佬林园来说,有些“尴尬”。

虽然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指数级反弹,但林园的净值貌似没能跟上指数涨幅。

对于这位“牛散”转型的私募基金创始人来说,这在其职业生涯中颇为不寻常。

毕竟,历次市场大反弹行情,都不会缺了林园的身影,而且他唱多的言论总能与旗下产品扶摇直上的净值曲线一同出现。

但这一次的行情,有点不一样。

曾有“神奇”投资经历

林园身上的“神奇之处"不少。

他是中国第一代个人投资者,从认购证起家,有这样的经历,如今还在资本市场里活跃的,貌似只有国华人寿和长江证券背后的大佬刘益谦。

但林园的发家史更加草根,更加梦幻。

他毕业于陕西的一所卫校,后来在深圳一家医院担任内科门诊医生的经历。但因为不能适应早晚轮更的门诊生活,他转战其他工作。

他入市极早,据说是1980年代末即以8000元入市,买入当年的龙头股深发展。1990年代初,他又开始投资海外市场。经历了几轮牛熊起伏后,他渐渐有了亿万身家。

2006年,林园和当年的其他大佬类似,纷纷创办自己麾下的私募机构,就此一只脚踏入资管行业。

私募业绩平平

林园的私募机构就以自己名字命名——林园投资。

这家公司虽然发行了很多期产品,但整体来说,业绩不是特别突出。至少,林园的产品和另一个深圳的私募大佬但斌的产品业绩,无法相提并论。

但林园的身家比但斌多很多,早年更是如此。

业内传说其身家超过100亿。这个数字无法验证,但林园肯定是不少证券公司的座上宾、VVIP(战略客户)。

这从侧面证明,他的身家肯定不菲过。

屡屡“看多”不中

林园还有个特点,就是比较爱发言。

他的发言,语言生动、逻辑清晰、风格特别鲜明。

比如他曾总结投资:

牛市吹泡泡,熊市挤泡泡;泡泡迟早会被吹破,泡沫终究也会挤干净,周而复始。

他也曾看不惯有些人的投资,称他们是:

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除了犯下严重的错误之外,你不会得到什么更好的结果

过去一年,林园在市道上屡屡做出断然的结论,认为大底已至,大行情将来。“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大机会”要来了。

但迄今为止,这个预言还未被证实。

当然,也有投资者给林园竖大拇指,认为他敢说敢做:比那个什么一姐,什么经济学家,讲行情都“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好多了。

产品净值“受累”

如果就是发点声,不准也就不准了。

林园有个“烦心”的情况是,他创立的私募机构,发起的部分产品近年跑输了大盘。

个别高点募集的产品,迄今浮亏明显。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林园投资21号为例,

最高峰时期,林园投资21号仅公开持有的片仔癀的股票市值,就达到9亿元人民币。

但这个产品在2024年获得回报为-7.72%,落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有很多,比如上证指数四季度格外强势,以及林园自身偏爱的部分板块处于政策逆风等。

但,这么一位大佬,当家产品去年连正收益也没拿到,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回撤亦“明显”

另外,林园麾下的部分私募产品,回撤较大也是个“问题”。

还是成立于2017年11月的林园21号,目前第三方统计的最大回撤出现于2024年2月初,回撤值高达56%。

这个幅度,对于深谙投资规律,对标的有超强信心的林园自己,可能没有啥影响。但对外部投资者则感受完全不同。

各方面压力叠加到一起,很明显的,2024年下半年,林园的发声越来越少。

须明确定位

林园如今遇到的麻烦,很多”投资大佬”都遇到过。

他们打理直接的投资,从来都信心十足,酣畅淋漓。

但当他们做私募基金经理,如何和外部投资人沟通、如何帮助客户建立合适的预期,往往成了比业绩挑战还大的业务环节。

这样的挑战时间长了,问题打了,渐渐成了“罗生门”。

大佬们觉得,投资者不懂,还要起反作用。

投资者更是觉得,大佬名不副实,业绩常绿,以后再也不买。

林园是否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他对个人策略的信心和最新逻辑,我们也不是特备熟悉。

但显然的是,当下的林园正在经历私募生涯中,罕见的“难过”的年份。

他会如何走下一步?

他认定的生命中最后一轮大行情何时到来?

我们很有兴趣。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