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格局逐渐清晰,盘点AI大模型背后的科技巨头【AI大师课4.2】

本期内容

作为第四章模型篇的第二节课,我们回到实际情况,讨论大家目前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与国外大模型的差距有多大?二,这些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如何?

根据最新评分显示,第一梯队基本上由GPT和谷歌的Gemini主导,排在前列的还有马斯克的xAI以及Meta的开源模型,这构成了当前的格局。与2023年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相对清晰。

在国内,估值在30亿美元的大模型公司主要有三家:智谱、MimiMax和月之暗面,这些公司构成了国内大模型的第一梯队。实际上,后续的大模型已经失去了时间窗口,但这些独角兽背后至少有一家巨头的支持,例如OpenAI背后有微软的支持。

海外大模型的基础是谷歌在2018年的论文中提出的Transformer架构,所有大模型技术都基于此。然而,所有巨头都忽视了这个方向,而是将时间精力用于识别与分类,这对谷歌的广告搜索引擎系统最为有利。

也就是说,全球所有巨头在2022年底的爆发之前,基本上都走错了方向,只有OpenAI坚持信仰。特别是其CTO伊利亚,一直坚持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方向发展。OpenAI取得突破后,所有巨头才开始追赶,现在谷歌虽然开始迎头赶上,但在实际应用中,OpenAI仍然领先于其他所有巨头,尤其是GPT-o1发布后。

这反过来告诉我们什么呢?2023年初,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巨头们走错了方向。这些巨头既不缺钱,也不缺算力,更不缺数据。如果他们知道OpenAI的方向是正确的,按理说这些巨头现在应该已经超越或者至少追平了OpenAI的技术水平。

但如果你尝试使用谷歌或其他巨头的大模型,会发现仍有差距。大家可能低估了OpenAI中人的作用,即大模型中算法微调的技术门槛。有钱有算力并不够,因此即使是巨头,也未能在能力上超越OpenAI。

尽管有些参数指标可能接近,但本质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排在前列的公司并非传统巨头。

以上内容为「寻找下一个“英伟达”」课程第4章第2节的部分内容,吕伟老师将在本节课程的后续内容中,梳理海内外大模型的市场格局,大模型发展到哪一步了?每家大模型独角兽背后的科技巨头是谁?它们分别有哪些优势?对本专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此处加入,学习本课程的完整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