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小米15 Ultra:从影像巅峰到生态突围

如何重塑旗舰定义?雷军的回答。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2月27日,小米以一场“双Ultra”发布会,成为一季度市场焦点。

作为小米创业十五周年的献礼之作,小米15 Ultra以6499元起售价登场,携徕卡影像、骁龙8至尊版芯片、6000mAh超强续航等硬核配置,剑指高端市场。

这款被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称为“五年高端探索答卷”的产品,不仅代表着小米技术力的集中爆发,更映射出智能手机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再破影像天花板

小米15 Ultra搭载徕卡专业四摄系统,采用索尼1英寸LYT900主摄、2亿像素三星HP9潜望长焦(支持28倍无损变焦),以及双5000万像素超广角与中焦镜头,构成“口袋大三元”无断档焦段。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卢怼怼”风格,在发布会现场霸气宣称,小米15Ultra的目标是“让友商Ultra不再配称Ultra”。

卢伟冰有如此自信,底气来自他对小米15Ultra拥有的多项技术创新实力。

比如,动态AI人像壁纸;依托第二代人像大模型,小米15Ultra能实现光影和表情的实时渲染,这突破了传统静态壁纸的边界。

不得不说雷军是当今中国消费电子业界顶级营销大师,概括的卖点营销名词看着就透着一股高大上气质。

比如,ACES LOG电影级视频,这是小米联合影视工业标准制定方,首次在手机端实现专业级色彩管理,降低了动态视频的后期制作门槛。

这次,雷军还推出了一个“夜神”模式:通过超大光圈与算法协同,全焦段夜景表现达到“封神”级别,诸如“安卓影像天花板”之类的口号,也不会缺席,用词怎么凶猛就怎么来。

性能与续航方面,小米15Ultra试图重新定义旗舰体验基线。

这款旗舰选用了骁龙8至尊版芯片、LPDDR5X和UFS4.0的高配组合,配合小米自研环形冷泵散热系统,确保游戏与多任务场景下的极致流畅;6000mAh金沙江电池的加入(含硅量10%,支持1000次循环后容量≥90%),搭配90W有线/80W无线快充,进一步消除安卓旗舰“续航焦虑”。

这种旗舰机充电的配置组合,很明显,又一次对标iPhone的续航短板。这方面,苹果手机早已不是国产安卓旗舰对手。

除此之外,国产智能旗舰手机商向来极为重视的屏幕,此次小米15Ultra也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这款手机配备了6.73英寸2K全等深微曲屏(能耗与1.5K屏持平),拥有LTPO 1-120Hz自适应刷新率和3200nits峰值亮度,标志着国产屏幕厂商在高端面板领域已具备与三星抗衡的实力。

同时,超声波屏下指纹、IP68/69双认证、多设备局域网互传等细节升级,进一步夯实用户体验护城河。

高端路径范式升级

小米15 Ultra性能和影像表现出色固然不易,但更有价值的,其实是小米借助这款旗舰机型,实现了从硬件对标到跨平台融合的生态破局。

这次,小米15 Ultra最引人注目的战略转向,在于这是小米首次实现对苹果生态的深度兼容——这种做法也是如今行业的标准动作。

比如,新增的“跨账号局域网互传”功能,允许用户直接与iPhone、iPad、Mac设备无缝传输文件,打破安卓与iOS的生态壁垒。

这个举措,并非小米首创,此前OPPO早已实现。

但是,小米智能手机并不简单的只是个消费电子单品,小米现在的整体战略是“人-车-家”,手机是小米生态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小米打破与苹果生态的界限,目的非常清楚:与苹果公司争夺高端用户存量市场,瞄准iPhone用户换机痛点,以“无痛迁移”降低转换成本。

这与竞对不同之处,是小米手机是“人-车-家”生态体系的一个入口。

苹果手机用户换用小米,只是通过小米手机,从苹果生态,进入小米生态;而苹果现如今并没有“车”这个品类,而且苹果生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端,存在缺陷。

至于小米竞对,比小米更早实现了与苹果生态的兼容,但只限于有限的单品,在生态层面,远远不如。

小米这么做,还有两层意思:第一,构建开放生态话语权;通过兼容协议反向渗透,为小米汽车(SU7 Ultra)和智能家居等生态产品铺路;第二,重塑行业竞合逻辑;不再局限于国产厂商内卷,而是直接与苹果争夺“生态定义者”地位。

小米这项举措,站在了生态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从更高的产业层面做观察:小米高端化路径范式实现了升级。

小米15 Ultra的发布,折射出中国手机产业从“参数竞赛”向“体验重构”的跃迁——这虽然也不是新鲜事,但核心的差异化在于,小米有完整的生态体系做基础。

与当今智能手机产业所有拿到高端门票的公司一样,小米也开始在技术自研方面,出现能量化落地的成果,这是包括苹果、三星和华为在内的智能手机公司(业务或板块)稳居高端市场的技术和品牌基础。

小米15 Ultra搭载的澎湃OS对多设备协同的底层优化、金沙江电池的材料创新、人像大模型的算法迭代,均体现小米对核心技术的重投入。

这种“软硬一体”的自研体系,正成为国产旗舰与国际品牌抗衡的关键。

2月28日,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材质供应商开盘就一字涨停,证明了小米生态对供应链的影响力,以及二级市场的认可度。

在定价方面,既反映了小米对国产供应链掌控力的增强,也隐含着对高端目标市场人群的支付边界的测试。

小米15 Ultra采用国产2K屏幕、联合定制传感器,反映国产厂商对上游供应链的掌控力增强,降低了高端机型成本,支撑价格下探至5000-7000元区间;在6499元起售价(较前代上涨约15%)背后,是小米对高端用户支付意愿的精准试探。

小米发布的15 Ultra,不仅是小米再度向高端市场发起的再一次冲锋,更标志着中国手机产业从“性价比突围”到“技术引领”的质变。

通过影像巅峰、生态开放、体验革新构建的“高端三角”,正在改写全球智能手机竞争规则。

正如雷军所言:“Ultra是极致的追求,更是新时代的开始。”

这场战役的终局,将决定未来五年高端市场的权力格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