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市场车桩比达到2.5:1之际,新能源汽车用户里程焦虑正得到缓解,如何实现更多增长成为不少充电桩公司的新挑战。
“向海外要增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提高,欧美国家正在加码公共充电站的建设。例如法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拥有40万个公共充电站,约为2024年底现有充电站数量的2倍之多;英国则是到2030年至少拥有30万个公共充电站,约为2024年的3倍半。
这吸引着国内不少企业的积极布局。
2018年以来,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帮数字能源”)旗下的核心充电桩品牌星星充电便开始探寻出海,其以“StarCharge”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已逐步建立起覆盖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海外业务整体展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因地制宜是星星充电“出海”的关键词。
2025年4月,星星充电和施耐德电气组建的合资公司SCHNEIDER ESTAR HOLDING B.V.开始投入运营,以此共同开拓欧洲市场。
产品方面,星星充电针对不同市场有差异化的打法。
在日前召开的SNEC第十一届(2025)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星星充电便专门推出面向欧洲市场的2.5MW/5MWh组串式储能系统,具备宽温域运行能力,适应-30℃至55℃的环境温度,满足欧洲高纬度地区严苛气候条件下的稳定运行需求。同时还采用了低噪音设计,可适用于医院、学校和住宅区等噪音敏感的区域,满足当地对产品安静运行的严格要求。
不过新的挑战正随之而来。
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面临线路老化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充电桩的落地。
高盛分析师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欧洲电网平均运行时间已达50年,北美为40年,均接近运营寿命终点。
另一方面,受到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出海”亦是关键。
基于此,华尔街见闻·信风与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国际区副总裁付会亮展开对话,从企业实操视角拆解充电桩企业面临基建、合规挑战的解法。
付会亮现任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国际区副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海外业务的战略规划、市场拓展与生态合作,主导中东、拉美、东南亚、欧洲等多区域光储充项目落地,以及在30余国完成品牌与渠道布局,并与施耐德电气、英国石油、法国电力等国际伙伴建立战略合作,推动中国充电技术、运营平台和“光储充放”一体化方案出海。
信风:近期以来,欧美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接近设计运营寿命终点的问题备受市场关注,公司怎么看待这个挑战?
付会亮: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以美国为例,东部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比较脆弱,但是我们的很多项目是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西部,所以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那么严重。
而且如果我们在美国东部地区的项目遇到线路老化等问题,业主方本身也会对线路做相应的改造。
以充电站为例,如果我们要建设一个充电站,那么是充电站的业主方会对线路进行改造,我们则作为技术跟设备的提供方来提供帮助,但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设充电站的成本。
信风:在新兴市场东南亚会遇到电网基础设施挑战吗?
付会亮:实际上,东南亚的电网基础设施问题会更严重一些。
虽然欧美线路面临老化问题,但是因为他们有着严格的准入政策等较高的合规性要求,所以至少质量过关。而且就算真的遇到问题,欧美当地的业主方会更紧张,会先对线路进行改造,再上马项目,不会强行施工。
但东南亚不太一样,虽然他们的运营年限较短,但是电网线路质控问题比较突出,加之当地的业主方自身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就有可能出现基础设施不满足要求却强行安装充电桩的情况。但我们自己的项目是严格禁止这样的行为的。
但确实改造线路的成本过高,所以我们会给他们配一些储能设备,比如光储系统等,以此降低对电网的依赖。
信风:今年4月,星星充电和施耐德电气组建的合资公司(SCHNEIDER ESTAR HOLDING B.V.)开始投入运营,请问这一合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付会亮:其实我们和施耐德的合作由来已久,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我们成立了合资公司,一同拓展欧洲市场。目前已经磨合的比较好,我们的欧洲团队已经并入这个合资公司了,合作也是比较顺利的。
信风:所以之后星星充电在欧洲的所有业务都会通过这家合资公司完成吗?
付会亮:我们合同约定的经营范围内是的,但比如我们和一些车企的合作就还是会独立展开。
信风:目前在公司的海外业务中,在与车企合作、与施耐德等外资公司组建公司的两种模式中,哪个占比更大?
付会亮:如果从绝对体量上看,车企占比不到一半,但整体来说是两者并重。
因为部分车企的海外业务规模比较大,遍布全球。例如我们的合作方越南本土车企Vinfast业务就不只是局限在东南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同时这家公司还是充电站运营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合作就会呈现多元化特征。
信风:星星充电在海外市场自建生产基地的进展情况如何?怎么考虑成本问题?
付会亮:主要是在美国和东南亚。目前在美国生产基地已经落地了,后面还会在东南亚的国家自建工厂
在美国的成本肯定是会更高的,但是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运营效率,综合成本合适。
信风:AI对于星星充电提升全球运维管理水平起到哪些作用?
付会亮:AI确实是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是我们公司的充电桩业务,AI确实有一定的助力;另一方面在对客户的服务上,我们也会使用一些AI的工具,比如我们的虚拟电厂的预测能力。
信风:虚拟电厂在海外有推广难度吗?
付会亮:确实有挑战,因为这个属于能源业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法规要求,尤其是数据监管方面。
信风:展望未来,你认为星星充电在硬件市场之外还可以挖掘哪些增量空间?
付会亮:例如我们会帮助国外的充电站运营他们的APP,所以可能大家在国外看到的充电桩APP表面上和我们无关,但实际上背后的运营方就是我们星星充电。
维保服务也是我们会挖掘的增量空间。设备一般是需要质保的,所以后续的维保以及充电站的升级改造等,都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
因为如果让业主方自己来进行维护和升级的话,他们自己后续的压力会很大。目前我们接到的部分订单有长达10年的维保服务期,所以其实现在海外的订单一般是包括硬件和后续的维保服务,不会只是进行硬件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