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药企龙头正在中国押下重注。
阿斯利康宣布在华投资25亿美元,拟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与和铂医药(2142.HK)、元思生肽、康泰生物(300601.SZ)三家生物科技企业达成合作。
这已不是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首次合作——双方曾分别在2022年、2024年就抗体项目展开授权合作。
此次合作更为深入。
阿斯利康将以每股10.74港币的价格认购和铂医药增发的9.15%股份,认购价较3月21日收盘价溢价约37.2%。
溢价发行的背后,和铂医药因怎样的竞争力获得国际大厂青睐,正受到关注。
华尔街见闻·信风第一时间与和铂医药取得了联系,希望通过与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的对话,为市场揭秘这起交易背后更多的细节,以及对于未来创新药发展方向的展望。
龙头溢价认购
双方首次合作发端于3年前。
2022年4月,和铂医药将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未来的销售分成等。
HBM7022就此成为中国药企出海的首款双抗。
正是这次交易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王劲松向信风透露,由于首次合作过程中遇到了疫情,双方无法进行国际旅行,所有的工作都在线上进行。
即便如此,和铂医药的产品质量、创新等仍然满足阿斯利康的要求,成为了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
不到2年后,和铂医药子公司诺纳生物又与阿斯利康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项目达成许可合作。
基于前两次合作,阿斯利康在此番投资中国药企中,将和铂医药纳入考量,选择以股权投资形式进一步加深双方的联系。
根据约定,阿斯利康将以10.74港币/股的价格认购和铂医药增发的9.15%股份,如此认购价较3月21日收盘溢价约37.2%,投资额为1.05亿美元。
“我们在和阿斯利康进行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的时候,就明确股份认购的相关条款。股份认购和认购价格是平行推进在谈的。最终基于和铂医药长期增长能力和业务发展的认同、双方合作前景的积极预期,阿斯利康同意用这个价格认购股份。”王劲松解释称。
在近年表现较为低迷的医药板块中,这种与国际药企的合作确实不多见。
遥想港股药企获得跨国药企溢价认购还是发生在2022年8月。
彼时全球知名药企赛诺菲以42.42港元/股认购价值3亿欧元的信达生物(1801.HK)股份,较过往30个交易日内平均股价溢价约20%。
不过此次阿斯利康对和铂医药的投资仍是基于财务投资,不参与后者的经营管理。
双方还将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和铂医药将两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许可选择权授权给阿斯利康,后者将支付1.75亿美元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未来最高达44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等。
对于“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王劲松解释称主要涉及复杂分子、双抗、多抗等新一代生物大分子的开发。
双抗、多抗是目前抗体创新药发展主要方向之一,疗效已经得到印证。
2024年9月,康方生物(9926.HK)的双抗药物“依沃西”(PD-1/VEGF双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上与药王Keytruda进行头对头对比中获胜。
信风获悉,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计划在北京共建创新中心招募相关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聚焦药物研发
截至2024年6月末,和铂医药旗下共有10余款涉及肿瘤、免疫性疾病的在研管线。
距离上市目标最近的,是授权石药共同开发的“巴托利单抗”。
2024年7月,和铂医药递交了这款药物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其第一款上市获批的药品。
巴托利单抗在中国上市后,和铂医药有权获得销售额的提成。
在研管线中,和铂医药还计划推动免疫性疾病药物HBM9378的全球临床二期试验。
和铂医药目前没有将重心放在药物上市后的销售环节,依旧聚焦推进临床研发。
正因如此,部分项目的全球商业化事项交由阿斯利康等合作方完成。
和铂医药的子公司诺纳生物则对外提供临床前开发服务。
诺纳生物拥有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下称“Harbour Mice®”),可以为创新药企等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
在王劲松看来,Harbour Mice®是诺纳生物的核心优势。
一方面,Harbour Mice®能够高效生成经典的全人源抗体H2L2、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其成熟度、亲和力、免疫原性等已得到验证,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底层技术;
另一方面,复杂分子的发现和评估开发技术可以为药企研发提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王劲松向信风透露,Harbour Mice®为科伦博泰、百济神州等创新药企的药物出海研发均提供了技术支持。
和铂医药此次交易的融资用途之一,便是加强建设Harbour Mice®。
AI制药展望
和铂医药正在探索AI在创新药行业的应用。
一方面,和铂医药与AI制药企业百图生科、英矽智能合作,进行抗体药物的开发。
和铂医药以自身的Harbour Mice®平台和相关的数据,结合百图生科的生物计算引擎,进行大分子等药物的开发;
今年2月,和铂医药还与英矽智能合作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为免疫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不过和铂医药的管线以大分子药物为主,而大分子的复杂性会加剧AI计算难度。
“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靶点,AI算出来10个分子,也不知道哪个分子最好,都得我们自己做验证,所以在大分子药物开发方面的帮助有限。”上海一家创新药从业人员对信风表示。
王劲松认为,AI药物发现处于发展的早期,仍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大分子药物相比于小分子确实有更大的局限性。
对此痛点,和铂医药具有全人源抗体专有的数据库等,有助于通过AI开发大分子药物。
另一方面,诺纳生物推出了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这与Harbour Mice®结合,可以支持从蛋白质设计、基于单细胞的抗体筛选到下一代测序、抗体建模和抗体工程的全方位抗体发现过程。
由于全球范围内尚未真正推出一款AI设计的药物,不少行业人士对此仍持谨慎态度。
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创始人曾向信风表示,虽然已有AI成药的化学结构成功改进的例子,但改进与原创仍存在较远的差距,预期未来10年乃至20年才有可能迎来重大进展。
在王劲松看来,对于AI制药的整个流程来说,或许并不需要10年时间,不久的将来市场有望可以见证行业实际成功的案例。
(访谈实录)
“今年可能是我们产品开发的转折点”
信风:第三次这次合作的契机是什么?
王劲松:第一次合作可以说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2年,和铂医药将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的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这标志着中国公司首次将双抗药物推向海外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阿斯利康的全球研发及高管团队对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产品质量及其差异化优势有了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双方都无法进行国际旅行。那时候我们是首次合作且全部通过线上进行,对质量及创新的要求极为严格。但我们成功地达成了这些目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该项目也进展顺利,初步验证了阿斯利康对我们平台创新能力的认可。
2024年,我们子公司诺纳生物和阿斯利康就全球范围内的单克隆抗体临床前研究达成了合作。
这次合作中,美国和欧洲团队对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阿斯利康很自然地考虑如何更紧密、更广泛、更深入的对接和铂医药的核心技术平台和创新能力,也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合作战略方向。
信风:阿斯利康是否将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其在公司后续的候选管线中,是否享有优先选择权?
王劲松:阿斯利康仅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未参与我们的业务运营及战略合作等事项。我们与阿斯利康的战略合作不会妨碍我们与其他跨国公司及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合作。
双方同意的项目将经过一系列商定,但总体而言,不会影响我们的对外交易。
信风:溢价发行是双方一开始的共识,还是经过后续谈判才确定的?
王劲松:我们在和阿斯利康进行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的时候,就明确股份认购的相关条款。股份认购和认购价格是平行推进在谈的。最终基于和铂医药长期增长能力和业务发展的认同、双方合作前景的积极预期,阿斯利康同意用这个价格认购股份。
信风:为什么选择与北京和阿斯利康共同建立创新中心?
王劲松:阿斯利康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市场创新生态的信心。
我们共同在北京建立中心,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一创新体系,共享资源,加速创新。同时,我们关注到即将落地的北京医药创新园区已经吸引了多家国际医药巨头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
在这个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我们也会进一步扩充研发团队。
信风:公司还和阿斯利康达成了新一代治疗抗体的开发合作,能否大致介绍一下该项目的具体情况 ?
王劲松:主要是“抗体+”的复杂大分子产品。
在过去30年里,生物药产业中生物大分子领域的主要技术平台是单克隆抗体,这是我们第一代产品的主要方向。
但是观察近两三年来整个生物大分子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抗体+”时代,单纯的单克隆抗体不再是主流。
现在的焦点转向了双抗、T细胞免疫以及细胞衔接器,如三抗、多抗等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例如近年来国际交易中生物大分子交易的主体多以复杂分子为主,包括ADC和双抗交易等,这标志着整个生物大分子产业进入了“抗体+”阶段,复杂分子取代了简单分子成为主流。
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利用底层技术进入“抗体+”时代。和铂医药的全人源抗体具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球合作方的验证,构成了“抗体+”时代的芯片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主要聚焦于双抗、多抗等新一代生物大分子产品。
信风:如何规划未来的资金投入?
王劲松: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诺纳在生物技术平台上的领先地位,并进行平台的拓展优化,还将重点关注重大临床前和临床产品的推进,特别是在免疫性疾病领域。
同时,我们还会投入开发一系列针对致病性B细胞清除的双抗,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还在推进靶向二型T细胞单抗(如HBM9378)、双抗的开发,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的治疗等。
信风:未来公司是否考虑自行将药品从研发推向上市销售的完整流程呢?未来有没有可能借助阿斯利康建立自身销售渠道?
王劲松:市场销售方面,我们主要还是借助合作方。
在与阿斯利康的战略合作框架下,阿斯利康将负责全球临床开发和全球市场化任务。这与我们的宗旨一致,即利用中国的技术和研发能力,结合合作方的全球开发和市场资源,最大化我们的投入和项目价值,这次系列合作的潜在有效期可达十年。
今年可能是我们产品开发的转折点,因为我们已经向药监局申报巴托利单抗的上市。(注:2022年,和铂医药将巴托利单抗授权给石药进行合作开发)
信风:与CRO相似,诺纳生物可以为合作伙伴提供Idea到IND申报的服务,能否具体分享诺纳生物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什么?
王劲松:我们最大的差异在于,大多数合作方选择与我们是因为他们需要诺纳独有的技术平台(Harbour Mice®)。
首先,我们有Harbour Mice®全人源的转基因小鼠平台,能够高效生成经典的全人源抗体H2L2、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这些抗体在成熟度、亲和力、免疫原性等方面已经通过验证,具有显著优势;
这些底层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支持。目前Harbour Mice®已不仅限于抗体发现,在引领双抗、多抗、ADC、CAR-T等新一代抗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发挥作用。
目前,许多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位于美国波士顿和旧金山等地的领先企业,都在利用我们的技术开发他们新一代的产品。
其次,从抗原抗体的制备模型、单B细胞筛选到抗体开发与工程,尤其是复杂分子的发现和评估开发,我们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这不仅可以帮助合作伙伴迅速推进项目,还可以利用我们的技术平台推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产品。
近年来科伦博泰、百济神州等众多中国公司出海背后都有诺纳生物提供的核心技术平台服务。
“并不需要十年时间”
信风:AI制药是今年以来行业热议的话题之一,能不能和我们分享公司的进展情况?
王劲松:我们几年前发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明显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可以从数百万种化合物中精确预测药物的活性、毒性以及动力学,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
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一体化的AI医药研发体系,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这是我们的整体产业链布局。
所以,和铂医药在AI方面采取了自主开发与外部合作并行的策略。
外部合作方面,我们是百图生科在生物大分子领域对外合作的首家合作伙伴。我们还和英矽智能合作,共同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
自主开发方面,诺纳生物在本月推出了创新的AI生物大分子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与公司专有的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实现了无缝集成。这当中,我们还有全人源抗体专有的数据库,这在全行业乃至全球层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信风:部分行业人士认为由于大分子的复杂度限制了AI的计算,导致AI在这方面应用存在难度,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王劲松:这里要先理解AI对于药物开发环节的影响,AI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它能够对现有流程和技术进行精准提升,提高效率,从而缩短研发时间;
其次,AI还可以优化现有模块,特别是在抗体开发的步骤中,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最后,AI能够尝试目前无法实现或开辟的新方向,进行新的药物生成,这被称为生成式应用。
当前整个行业主要是处于通过多方面优化现有的抗体发现模块的阶段,下一步可能是进入从头生成的环节。
由于工业界仍处于大量收集和积累数据库的阶段,导致生物大分子在AI应用上相比小分子确实存在缺陷。
因此,拥有精准且高质量的数据库对于生物大分子与AI的结合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重要优势。
信风:您认为AI何时可以真正加速创新医药的研发?
王劲松:目前AI确实没有整体实现端到端的全方位提升。
但是对于药物开发的每个步骤、阶段或多或少已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在优化抗体分子的选择、特定功能抗体分子的筛选定位等。
我认为,无论是原本无法实现的分子筛选,还是无法满足的速度和时间要求,都将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AI在医药行业的可能性。
对于整个流程来说,我认为并不需要十年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见证行业实际成功的案例。
“创新有风险”
信风:近年来,创新药行业的投融资活动普遍面临挑战,各方信心似乎有所动摇。能不能分享您的创业经验?
王劲松:我认为投身创新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尽管我拥有近二十至三十多年的行业经验,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型企业中,一个不变的原则是创新是有风险的,行业本身亦存在风险。
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面向市场,这是作为一位临床医生的基本直觉。如果医生或病人家属没有足够的理由使用你的药物,那么推广将会困难重重,努力会变得没有价值;
企业还必须拥有一项核心的技术平台作为竞争优势并在此深耕细作。比如我们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业务发展。尤其是近期,我们看到了全人源抗体在引领新一代产品开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站在行业前沿让我们拥有和多家跨国大企业进行全面合作的机会,借此建立强大的合作网络。
信风:您之前在赛诺菲的任职经历,是否为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等国际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劲松:这确实非常有帮助,我们通过国际视野接触到诸多重大决策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从业务、管理到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大量的培训与支持。
但运营一家企业不能仅依赖过往的经验。对于中国初创企业来说,开展业务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还是要不断学习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