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振华重工在最近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港口机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报告期内,振华重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4.56亿元,同比增长4.62%,连续第四年增长。
尽管其归母净利润5.34亿元,但同比仅微增2.6%,且增速较2023年的39.8%大幅放缓,扣非净利润更同比下滑23%至2.11亿元。
总体看,振华重工营收规模虽连续增长(去年营收创近三年新高),但净利润增速与毛利率(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0.76个百分点至12.76%)均持续下滑、新兴业务贡献不足等问题,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变局中的深层挑战。
海工装备营收成亮点
从整体财报情况看,振华重工在2024年营收增长但盈利承压。
2024年,振华重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创出近三年新高,主要受益于海外市场订单释放及国内老旧港口设备更新需求。
振华重工营收结构分为港口机械业务、海工装备业务和钢结构业务。
从营收占比数据看,港口机械业务仍是振华重工核心支柱,海工装备业务成为增长亮点。自3月14日以来,A股海工装备大放异彩,振华重工股价表现亮眼。
报告期内,港口机械业务实现205.94亿元,占比59.77%,但营收同比下降3.03%,这是最近三年(2022-2024)首次负增长;其中,去年第四季度受沙特NEOM项目收入确认延迟影响,单季营收同比下滑12.74%。
海工装备业务收入82.9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92%,占比提升至24.07%,主要受益于海上风电安装船订单同比增长120%,以及深海油气装备订单占比提升至35%。
但是,这块业务的整体毛利率仅9.02%,显著低于港口机械的15.02%,说明其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深海战略仍在攻坚过程中。
钢结构业务收入33.42亿元(占比9.7%),毛利率大跌至1.45%,较上年剧烈下降83.76个百分点,成为拖累整体盈利的主要因素。
分季度看,振华重工2024年业绩呈现明显前高后低态势。
去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激增28.49%,但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断崖式下滑:单季营收90.94亿元,同比下降12.74%;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骤降49.76%。
财报解释称,第四季度沙特NEOM港等重大项目收入确认延迟是主因,但也暴露其对海外大项目的依赖风险。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内,尽管振华重工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52.76亿元,但同比仅增长1.77%,且公司应收账款问题不容忽视。
截至2024年末,振华重工应收账款余额高达73.66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1379.40%(73.66/5.34),显示公司回款周期过长。
华尔街见闻纵向对比了行业竞对公司,比如中集集团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98.6亿元,占归母净利润24.7亿元的1209%;三一重工应收账款余额为687.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71.2 亿元的965%。
这就说明,虽然振华重工应收账款占归母净利润比重较高,但这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性。
此外,振华重工资产负债率维持在78.64%的高位,有息负债285.46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超40%,偿债压力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振华重工正在努力通过票据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2024年应收票据增速达254.06%,远超营收增速。
深海科技投入大增
受深海科技政策催化,振华重工股价在3月14日开始至3月25日盘中一度上探至5.95元高位,股价最大涨幅超过了56%,滚动市盈率达42倍,高于行业均值36.92倍。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振华重工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强调深海布局,包括全球首艘3000米级深水工程勘察船、海底数据中心配套装备等,但其海工装备业务“大而不强”的特征仍未改变。
报告显示,海工装备板块收入规模接近港口机械的40%,但毛利率仅为后者的60%,且合同周期长、回款慢,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被列为关键审计事项。
应当说,振华重工很愿意在技术上投入重金。
2024年,振华重工研发投入15.02亿元,同比增长14.55%,研发占比提升至4.36%,创五年新高。
综合权威数据与行业实践,2024年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约为3.2%-3.8%,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可达4%-5%。
振华重工在去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为4.36%,落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占比区间,这一数据反映了振华重工在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2024年国际重型装备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2.6%-4.29%区间。
比如,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2024年研发投入达21.42亿美元,占营收的3.3%;德国重型装备制造公司蒂森克虏伯2023/2024财年研发强度目标为3.0%;西门子歌美飒研发强度3%-4.2%等等。
振华重工在自动化码头、海上风电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持续转化为订单,但成本控制能力却有所弱化:毛利率同比下降0.76个百分点至12.76%,三费占比虽下降18.14%至3.99%,但研发费用的刚性增长对利润形成挤压。
当然,如此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未来,很有希望实现更高的技术转化效率。这比很多公司将利润拿出来去买银行理财产品之类的做法,更值得尊重和重视。
振华重工管理层在年报中提出,2025年将聚焦深海经济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港口机械智能化、海工装备高端化。
这个方向肯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但行业竞争加剧与原材料价格波动仍是潜在风险。
东吴证券分析师指出,振华重工需在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加快应收账款周转,以缓解现金流压力。
振华重工2024年的财报揭示了传统优势业务增长乏力与新兴领域盈利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
尽管深海战略为该公司打开了想象空间,但短期业绩承压与高估值的背离,仍需通过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优化来化解。
未来,这家公司能否在全球港口自动化浪潮与深海资源开发中把握机遇,将成为其估值重构的关键,这也折射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