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去年三月起担任香港文化推广大使,他首个委约艺术项目以其代表作《英文方块字书法》为主题正在香港艺术馆展览。展览空间化身成教室,并加入香港独特的语言特色,为观众带来「香港特别版」英文方块字。另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合作,在上环、金钟、会展和湾仔四个港铁车站展示徐冰最新创作的书法作品。
徐冰公共艺术实践的背景与特点
徐冰是国际公认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以文本与符号为核心,强调语言可视化、跨文化沟通与社会参与。徐冰善于在公共空间中透过艺术介入,引发观众对城市文化、历史及身份认同的反思。「英文方块字书法」是他自一九九三年起创造的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徐冰通过设备艺术的形式将「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在世界各地展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参与英文方块字书法的学习和书写,享受中华传统艺术的乐趣,同时在语言的转换间开拓思维。这种融合中西文化的特殊书写方式,突显了东西兼容的多元文化面貌,亦与香港中西荟萃的城市特质相契合。
徐冰将香港形容为一座标准的“在全球当代文明成果教育下形成”的城市,拥有西方教育的框架,却同样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破土茁壮。“香港是一个把‘艺术为人民’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各种艺术都有,歌剧、交响乐、美术馆、民间艺术等随处可见,并渗透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这与徐冰坚守多年的理念不谋而合——消除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阂。在香港这一特殊的国际都市环境中,他的文本艺术实践尤具意义,因为香港本身即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点,语言与文本的使用更链接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建构。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典型案例分析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作品中,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案例:
(一)《地书》展览与公共介入
徐冰多年前曾在香港艺术馆举办《地书》展览,将中国传统书法笔触与香港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将山川河流轮廓转化为书法笔势,形成新的视觉语言。透过此艺术介入:
视觉融合:城市地景与书法艺术的交融,让观众从新的视角认知香港独特的自然与文化地理。
身份与场所感:艺术作品以香港本土地貌为基础,强调城市居民对自身土地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唤起观众对环境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公共空间中的「英文方块字」系列设备
徐冰在上环、金钟、会展和湾仔四个港铁车站公共区域展示其经典的「英文方块字」,将英文词汇以汉字书法形式展现,形成视觉上的错置感与趣味性有两大特性:
跨文化对话:透过视觉艺术,徐冰建构了香港独特的跨文化沟通平台,让不同语言背景的居民与旅客产生交流对话。
都市交互性:设备位于公共空间,增加民众的参与感和交互性,促进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彰显艺术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徐冰公共艺术对香港都市文化的意义
徐冰的文本艺术在香港公共空间的实践,不仅仅是视觉美学的呈现,更深入探讨都市文化的多层次意涵:
语言与身份: 在多语言环境中,徐冰的作品呈现语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反映香港作为全球化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历史与记忆:透过艺术对都市地貌与文化符号的再诠释,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的反思与讨论。
公共艺术的民主性与参与性:徐冰作品在公共场所呈现,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对话,推动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徐冰艺术实践对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发展的启示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艺术实践,为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公共艺术不仅应作为装饰,更应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居民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文化多元与包容:公共艺术应反映并尊重城市的文化多元性,增强不同社区间的理解与对话,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艺术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工具:艺术能够有效保存和传承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并在城市发展中培养新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综合而言,徐冰在香港公共空间中的文本艺术实践,不仅展现其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觉语言,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对文化、身份与历史的认知。这种艺术实践对都市空间的再诠释与再创作,凸显了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