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多达6个—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6大信号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本次报告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从“三个平衡”到“四个平衡”,新增强调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表明央行对银行净息差、持续经营问题更加重视,还明确指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预计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有望很快落地;二是新增“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对央行操作模式做了更加明确的阐述,未来央行操作的“缩减原则”和“相机抉择”特征将更加突出。

事件:5月9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后文简称《报告》),并设有6个专栏(此前4个居多):《中期借贷便利十年演变》、《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专栏》、《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支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视角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

核心观点:本次报告的定调基本延续2024年Q4报告、4.25政治局会议、5.7国新办发布会的表述,包括“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等,但也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从“三个平衡”到“四个平衡”,新增强调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表明央行对银行净息差、持续经营问题更加重视,还明确指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预计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有望很快落地;二是新增“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对央行操作模式做了更加明确的阐述,未来央行操作的“缩减原则”和“相机抉择”特征将更加突出。此外,本次报告专栏多达6个(此前4个居多),其中:专栏6讨论了我国物价低位运行的根本原因;专栏5从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视角,讨论了中美日债务持续性情况。往后看,继续提示:货币宽松还是大方向,5.7降准降息后,货币政策短期进入观察期;倾向于认为,关税冲击下,后续我国经济将明显承压,年内大概率还会再次降准降息,短期紧盯中美谈判进展。具体看,有6大信号:

信号1央行对全球经济的担忧加深,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继续指出“地缘政治局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存在制约”等,新增强调“美关税政策推升全球衰退风险;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国内经济,央行既直面困难,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地缘冲突持续存在”,又迎难而上,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有潜力、有支撑”、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信号2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认为主要经济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未来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对于国内通胀,央行表示伴随“扩大内需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加快释放”,我国价水平“物有望保持低位回升态势”,央行还专门开辟专栏,讨论了我国物价低位运行,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强调“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受多重因素影响”、“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

信号3货币政策定调基本延续此前2024Q4报告、4.25政治局会议等的表述,包括“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等。但也有不少新提法,重点关注两方面:

>一是对银行净息差、持续经营问题更加重视,新增强调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明确指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预计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有望很快落地;

>二是新增“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这也与5.7降息体现的“缩减原则”相呼应。往后看,继续提示:货币宽松仍是大方向,5.7降准降息后,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后续若基本面走弱,进一步降准降息仍可期。

信号4:一季度贷款加权利率抬升、是去年一季度以来首次,票据融资利率大幅抬升是主要拉动、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所上行。

信号5:专栏5《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视角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通过拆解中美日三国“广义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发现“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除了债务规模,更与政府资产负债结构、资产收益能力等密切相关”。

信号6:专栏1《中期借贷便利十年演变》,对MLF的三个历史阶段做了系统性梳理,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

正文如下:

信号1:央行对全球经济的担忧加深,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继续指出“地缘政治局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存在制约”等,新增强调“美关税政策推升全球衰退风险;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国内经济,央行既直面困难,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地缘冲突持续存在”,又迎难而上,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有潜力、有支撑”、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对于全球经济:央行担忧加深,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国别分化日趋明显”,继续指出“地缘政治局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多国面临财政与债务风险,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存在制约”。央行还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的预测,对2025年增速预期在2.8%-3.3%,低于2024年。此外,央行新增强调“美关税政策推升全球衰退风险”以及“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增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剧”。

>对于国内经济:央行既直面困难,指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地缘冲突持续存在”,内部也面临“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问题。同时也迎难而上,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有潜力、有支撑”,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动能加快成长,二是市场需求稳步恢复,三是经济基础坚实,宏观调控有力”,表示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信号2: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认为主要经济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未来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对于国内通胀,央行表示伴随“扩大内需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加快释放”,我国价水平“物有望保持低位回升态势”,央行还专门开辟专栏,讨论了我国物价低位运行,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强调“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受多重因素影响”、“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

>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认为主要经济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未来上涨压力依然存在、通胀能否继续回落仍有待观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美关税政策将直接带动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也会推升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压力”;二是“美欧工资增速仍然较快,高于消费价格涨幅,服务通胀或较顽固”。

>对于我国通胀:央行认为短期“随着扩大内需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加快释放”,我国“物价水平有望保持低位回升态势”;中期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物价保持基本平稳“有坚实基础”。本次报告还专门开辟专栏讨论了物价低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我国物价持续低位,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包括需求端“有效需求仍面临一些约束”,供给端“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二是“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受多重因素影响”,“物价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很难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简单地线性外推”,“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在“在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增加货币供给反而会带来产能扩张、“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最后央行强调,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打通实体经济堵点”。

信号3:货币政策定调基本延续此前2024Q4报告、4.25政治局会议等的表述,包括“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等。但也有不少新提法,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对银行净息差、持续经营问题更加重视,新增强调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明确指出“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预计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有望很快落地;二是新增“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这也与5.7降息体现的“缩减原则”相呼应。往后看,继续提示:货币宽松仍是大方向,5.7降准降息后,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后续若基本面走弱,进一步降准降息仍可期。

>其一,货币政策定调基本延续此前2024年Q4报告、4.25政治局会议等的表述,包括大方向继续强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上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等,汇率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等。

>其二,本次报告对银行净息差、持续经营问题更加重视,首次强调要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明确指出要“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银行整体净息差1.52%,仅略高于不良贷款比率(1.5%),也确实反映了银行持续经营压力加大。鉴于本轮利率调降后,银行资产端收益下降、息差压力加大,负债端大概率也需降成本,预计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降很快落地。

>其三,央行新增强调“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对央行操作模式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5.7央行降息10BP、整体偏克制,也符合这一表述,主要也是考虑到关税扰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小幅多次的降息更利于央行“相机抉择”。往后看,央行操作的“缩减原则”将更加突出,即根据经济情况更加灵活地调整政策力度与节奏。

信号4:一季度贷款加权利率抬升、是去年一季度以来首次,票据融资利率大幅抬升是主要拉动、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所上行。《报告》指出: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利率为3.44%、较去年底抬升0.16个百分点,其中:票据融资利率为1.55%,较去年底抬升0.53个百分点,是主要拉动;居民房贷利率为3.13%,较去年底也抬升0.0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利率为3.26%、较去年底回落0.08个百分点、续创新低。

信号5:专栏5《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视角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通过拆解中美日三国“广义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发现“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除了债务规模,更与政府资产负债结构、资产收益能力等密切相关”。

>对美国,债务占GDP规模明显大于资产,政府部门基本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运作获得结构性盈余,债务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潜力、赤字控制能力及储备货币地位;

>对日本,广义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呈现“高负债、高资产特征”,政府通过资产负债运作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但若通胀明显上升或日元大幅贬值,资产端估值可能大幅缩水,带来财政风险,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分配效应;

>对中国,总资产大于总负债,且广义政府部门拥有的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股权,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债务扩张仍有相应的资产支撑。

信号6:专栏1《中期借贷便利十年演变》,对MLF的三个历史阶段做了系统性梳理,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MLF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流动性投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的数量型工具扩展到阶段性体现利率工具属性”,第三阶段是“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属性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往后看,伴随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持续推进,MLF的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更为清晰,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动性。

本文作者:国盛宏观熊园团队,来源:熊园观擦 (ID:gh_b8da3439a34e),原文标题:《专栏多达6个—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6大信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