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与其听关税“雷声”做投资,不如理解中美经济运行的核心主线

华创证券张瑜
华创证券认为,美国的核心矛盾在于超额财富能不能够吃得下未来关税的通胀,风险溢价一旦拉破,鉴于当下美国股债共向性历史极高,很可能触发流动性危机。中国的核心主线是居民存款再释放的风偏修复能不能持续,以及关税是否会打断这个修复。

5月7日华创中期策略会上,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发表题为《莫听穿林空雷声,持伞干湿看雨情》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核心观点和结论】

很高兴又到了策略会的时间,又能和各位熟悉的老朋友见面。

题目就是我的观点,近一个多月以来,关税的雷声每天都在变,短期如果听雷声去做投资,会非常被动;那么我们投资者究竟应该看什么、听什么,怎么在雷声中握好手里的伞?我大概用15分钟时间,做一个简短汇报。

我们大的思考逻辑,分三步:

第一步,先不考虑关税,中美经济目前运行的核心主线是什么?先把各自的地基看清楚;第二步,考虑关税,会怎么影响核心主线?第三步,稍微做一点主观推演,谈一下主观上一些没法做定量、稍微带点定性的判断看法。

具体的思考逻辑,我们分三条线:

第一条线看美国,核心主线是居民超额财富够不够吃下关税的通胀?我们的判断是,风险溢价一旦拉破,再结合着当下美国历史极高的股债共向性,非常容易触发流动性危机。

第二条线看中国,核心主线是居民存款再释放的风偏修复能不能持续?以及关税是否会打断这个修复?我们会用三个互动模型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触发政策?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带来最好的A股的利润显示度?什么样的变化会带来消费升降级的交易?

第三条线看关税,理解需要区分β与α两个层面,后边我们再展开。

最后,落实到投资,我们理解,四月政治局最具哲学意义的表达——“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恰恰是当下的最佳投资策略。

一、美国自身:暗流涌动

美国的核心矛盾就一句话:超额财富能不能够吃得下未来关税的通胀。

这个部分我们就不展开太讲太多了,核心问题大家其实看得很清楚,说白了,只要能吃下通胀,就有利润,问题就不大。不管是最后你是把关税落地进行豁免了,还是又有什么样的方式去发钱、来支撑美国居民财富了,我们只比大小,只要你前端的能力比后端的能力大,那么过去几年美国的四高(高股价、高增长、高通胀、高利率)大概就可以延续,我们回忆下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断裂时期就是这样的。

但反过来,只要你吃不下通胀,就会是滞涨格局,四高就会被打破。这就是美国现在当下最脆弱的问题,我们概括成三句话:

第一,美国的超额财富,是否会因为整个金融市场、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带来的波动性受到冲击、进而丧失吸纳通胀的能力?

第二,如果通胀再上,最终会怎么样?美国通胀预期其实已经脱锚了,上得非常快,1年通胀预期指数现在是80年代以来最高,5年通胀预期也是90年代以来最高。

如果这两个问题没处理好,居民财富最终因为房价或者股价各种波动造成了挑战、通胀预期又上得如此之快,美国就需要面对第三个问题——庞大的企业债到新高峰:今年美国企业债到期高峰当中,最大的比例其实是垃圾债,今明两年比例比往年翻了四五倍,绝对金额就更高了,这也反映了过去两年美国融资环境有多宽松,低等级债券有多好融资。

更糟糕的是,今年到期这个体量下,行业层面排序第一的是可选消费——哪怕是能源,你是地产,都可以找说辞,但你是可选消费,只要你关税带来的通胀消化不了,最先冲击就是可选消费,这么多可选消费垃圾债要怎么处理?非常棘手。

总结一下,美国的核心矛盾,最终我们就是看超额财富能不能把通胀吃下去,目前我们认为风险溢价一旦拉破,再结合着当下美国股债共向性历史极高,是非常容易触发流动性危机的。当然最终我们还不知道关税多少,关税一方面可能带来美股下跌,降低消化效能力;另一方面可能带来通胀上升,增加消化负担;对美国“吃”掉核心矛盾是不利的。

二、中国自身:居民存款何去何从,是宏观经济的关键,也是货币政策的关键

中国的核心主线,也是一句话:居民存款再释放的风偏修复能不能持续,以及关税是否会打断这个修复。

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看到了降息降准,这本质上就是在预防关税的打断效应,大大增加了我们的胜算。我们回忆下,2022年,因为疫情、地产等等问题,那一年中国居民地产及金融资产配置意愿极低,形成预防性存款,在居民资金流量表中占比达到26%,也就是挣100块钱有26块存起来了(一般年份平均14%~15%),这个钱你不花,就形成经济循环力量的减弱;2023~2024年我们这个比例慢慢开始下,2023年到22%,2024年到19%了,代表着我们开始敢于降低自己的存款比例了,已经开始慢慢在回归均值了。所以方向是好的,这个趋势你只要不打断它,就是在积累经济循环改善、逐渐走出谷底的力量。

所以打不打断,这件事很重要,也是我们当下关注的核心,现在我们看到的稳楼市稳股市,包括金融一揽子政策对A股体现的这种诚意十足的充分信心,其实都是在保风偏,如果风偏没问题,经济本身稳定性也还在,我们就是在慢慢往更好的地方去走。

这样看,其实中美都是以居民部门作为核心出发点的,居民部门是重中之重,其实你企业和政府都是它的映射和结果,这是我们眼里中国的核心主线。

三、对经济的中国特色理解:三个互动视角

中国的核心主线之外,我想多讲三个互动模型——判断得有模型,至少基于中国特色,它的一个过往的经验是什么样的?这个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中国经济做一遍拆分,我觉得对于当下的理解非常有意思:

第一,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触发政策?第二,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带来最好的A股的利润显示度?第三,什么样的变化会带来消费升降级的交易?这是我们讲的经济跟三个投资问题的互动映射。这三个东西在过去两年我们的年报、平时报告当中反复都提过,路演也讲过,今天我想再回顾一下,再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个,怎么样的经济变化会触发政策?我们用两个原则,把经济数据分成两部分,就能把GDP增速拆成两条线,一条红线一条蓝线(上图)。

第一条蓝线,是我们认为政策可控性偏强的,能够介入的手段比较多元的,比如地产、基建和其他行业投资。

还有一部分我们标为红线。是什么?是相对来讲比较内生,政策介入手段比较有限、不太好干预的,比如出口、社零、制造业投资。

我们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什么?历史上大多稳增长,都需要看到红线掉。也就是需要看到不可控的东西发生变化,政策才会有意图去做比较大的变化、来弥补。想象一种情景,经济增速下行是因为主动调结构,也就是红线不错、压蓝线的情况下,我们即便看到总量数据不好,政策定力也会非常强,因为政策知道适时出手就可以,有可控性。最典型的是2018年,中美贸易抢进口的时候,红线在高位,那年我们正好在去杠杆,所以基建数据比较差,蓝线其实很低,那一年大家一直在期待什么时候转向,结果是从那时一直到去年新一轮化债前,隐债监管都是没掉头的,都是很“刚”的。

看红线掉的情形,几次大的变化、蓝线立马就上,政策是没有迟疑的,因为红线代表的是经济最干净的最纯粹的,也是相对比较优质的内生需求,这个需求至关重要。比如2008年4万亿、2012年地产政策调整、2015年棚改货币化。

所以你看这两年,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什么?2023~24年,大家老觉得好像政策不及预期,其实仔细看,出口制造业社零在交替支撑:比如俄乌冲突之后出口超预期,去年到今年我们都做了消费补贴,制造业又有设备更新的拉动,至少这三个数据的加权增速是不低的,截止到一季度的最新数据是8.7%,反观地产、基建、其他行业投资的加权增速只有是0%左右,现在我们知道,一季度5%左右的GDP增速,是由一个大幅高于5%(红线)和一个大幅低于5%(蓝线)攒出来的。

所以未来如果出现了红线的大幅下行,比方说出口出现了大幅拖累,我们认为政策可能会非常果断的。但现在这个点,红线肉眼可见地跟2018~19年均值没有出现太大偏离,所以指望出现比2018~19年显著更大级别的稳增长或许就不太现实。

所以,我们认为政策会做好自己的事,有自己的节奏,有相对比较强的定力,该出手时会出手的。这件事上,我们要有一定的基本认知。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带来更好的A股利润显示度?刚刚讲的是经济和政策的模型,现在我们讲经济跟基金经理之间的模型,基金经理们的典型反馈,经常是“你们宏观研究员跟我讲数据很好,但我们利润不是这么反馈的,我们觉得没什么东西可买”。这就是宏观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结构特征,并不是所有宏观的东西都在上市公司的利润当中,上市公司一共就那么几千家。

所以为了这个研究需求,我们做了一个剥离,就是为了提示基金经理,什么时候你的体感跟经济是能够匹配的(甚至比经济更好的),什么时候你和经济的体感差异是比较大的(上图)。

什么叫投资者可见需求?我们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有数据、能量化、可跟踪,同时能够比较好的被包括、体现在上市公司盈利当中的,包括什么?消费当中的限额以上(大部分是跟品牌上市公司重叠)、地产(地产产业链比较清晰,上市公司显示度高),对美欧东盟的出口(相较对俄非中亚出口,是相对标准的上市公司业务),基建类财政(能跟住项目)。

投资者不可见需求,包括什么?消费当中的限额以下(比如街边吃个小面、补个自行车轮胎,不进上市公司盈利)、对俄非中亚出口(过去20年,通常难以支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民生类财政(社会救助等不即刻显示在上市公司盈利当中,难以交易)。

按这个标准拆完,我们就知道A股利润的“至暗时刻”在2023~24年已经过去了。

2023~24年为什么很难受?为什么大家都在指责说你们宏观没有用,研究也没有用,跟我们的体感不一样,你怎么解释?因为2023~24年是过去10年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投资者可见需求增速是负的,也就是上市公司利润密切挂钩的那部分经济数据在负增长,然而维持正增的那一部分大多是不可见的,难以定价,也没法做投资,比如白板消费、比如对俄罗斯出口、民生类财政增支等等。

所以我们从基金经理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当下的情况,就是最差的时候过去了。我们总和基金经理说,上面这张图,什么时候红线爬上来,其实投资就好做了,你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代表着你总有一些标的可以选择;现在红线上来了,去年924以来,红线蓝线的咬合是接近正常的。

所以这是第二个问题,就是A股利润的显示度恢复了,而不是在过去两年你的显示都是被压住、结构性相对不优的状态,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如果再进一步,通过宏观的领先指标,我们想判断这个红线能不能继续往上走,那就是判断整个大的宏观利润周期、判断PPI能否同比向上了,现在暂时还没到看到,但至少红线它是可以稳住的。

如果要谈大牛市,可能也为时过早。现在可见部分的经济增速大概在5~6%,跟GDP差不多的咬合状态,对比2020年2021年的红线高点,可见部分的经济增速能到10%以上,2016~2017年也在10%以上。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经济变化会带来消费升降级?我们炒消费,有的时候其实是跟着政策炒,补贴什么我买什么;有的时候是炒经济原本的结构性动能,我的判断是现阶段经济结构性动能可能已经炒完了,现在更重要的可能是跟着政策走了。

为什么判断结构性动能炒完了?动能炒两段,第一段疫情之后,到2022年初这两年,我们主要炒的是K型复苏,方向是高端消费有韧性;2022年之后一直到2024年年底,我们炒了什么?炒的是低端消费,比名创优品、拼多多、廉价零食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变化?我们做了一个务工人员视角的GDP增速和官方GDP增速的比较(上图)。能看到在疫情之前,这俩数它互相咬合,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波动;但是在疫情之后,由于政策变化必然会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对称的影响,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务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冲击非常大。

所以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农民工视角的GDP,什么叫农民工视角的GDP?就是有些行业农民工他很少就业,你这个行业增速再好,都跟我没太大关系,比如金融行业、公务员、高科技领域等等,农民工密集的行业更多是制造、生产相关的,行业权重就会跟官方GDP不一样,比如官方GDP当中以金融行业权重8%,农民工视角GDP当中金融权重可能接近0%。

了解这样一个差异之后,通过数据能看到,虽然2020~2022年,官方GDP(蓝线)还行,但农民工的体感GDP一直比官方要差,这是支持K型消费复苏的核心;

2023年,我们reopen了,你看到红线翻上去了,这个时候我们从业人员反而觉得总量GDP好像也就那样,大家期待的消费大复苏好像没出现,这是因为真正的复苏弹性其实在低端消费、农民工这块(高端消费在疫情前后三年的均值本来差距不大),2023年年初我们就开始讲消费下沉的特征,写了一系列消费下沉的报告,当时就是这个意思。你能看到,2023年年初开始,农民工体感GDP是可以比官方GDP高一个点的,对应的消费投资机会,其实就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一系列东西的崛起。

所以我们看这两个数据,是由于疫情的客观存在,先冲击、再回归,现在两条线终于咬合的状态。所以这个点上我认为,过去三四年先炒K型复苏、后炒消费下沉,这样一个针对消费原生结构性动力的先冲击、再回归交易基本结束了——结构性特征基本消失了,大家又重新回到总量的消费均衡。所以可能当下消费又回到了老逻辑,一跟总量经济高度相关,二可能就整体会比较关注政策,三是消费结构性亮点(新消费)。

以上这是我想讲的三个中国经济特色,这三个模型还是挺有意思的,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四、关税:短期反复无常,中期逻辑更重要

对于关税,我们的观点是短期预测的偏差较大(只能做不同情形的组合,上图),中期逻辑更为重要,具体需要按两个层面去理解,β层面和α层面:

β风险是第一性风险,是美国施压全球、带来全球需求下行。这里我们用三组数据来看:全球总进口当中,剔掉欧盟内部,美国大约占16%;全球最终消费品进口当中,美国大约占1/3;全球逆差当中,美国大约占5-6成。这是美国在全球需求中的客观地位。

α风险是相对风险,是美国对华落地关税高于对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

那么,可以分两种情景讨论:

情景1:无β,仅有α,无非是转港对冲的利润让渡问题,政策对冲不可转港部分的能力是非常充分的;

情景2:β+α,美国需求连带全球需求下行,其自身先行衰退,经济(E向下)就是次要问题,美国国力弱化可能激发中国国力溢价(PE可能向上)。

五、投资:四月政治局最具哲学意义的表达——“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也恰是当下的最佳投资策略

最后我们谈一下主观上一些没法做定量、稍微带点定性的判断看法。

未来中美可能会坐下来谈、或者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看到4月政治局会议通稿当中最具哲学意义的一句话表达、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一句话,就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上午(5月7日)开的金融发布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就是在用确定性去应对。

当下这个点,我们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可能至少在未来这三五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内,确定性是比美国要更优的,波动率可能会更低。这个判断,我们基于四点原因:

第一个,供给国少需求,可将问题较长时间稳定在常规经济框架内;需求国少供给,存在快速扩散到经济框架之外的风险。

第二个,中国的挑战是明确、线性、可控的,中国资本市场后面有政策提供降低波动率的后手;美国的风险是模糊、非线性、不可控的,美国要重构全球贸易格局,其自身就是全球波动率的震源。中国的挑战明确,线性可控,内需不足,然后物价偏低,在座的没有人有分歧吧?政策层面也没有分歧,无非大家在探讨的只是时机、工具、幅度而已,这就证明资本市场的后面是有政策提供后手、降低波动率的。但美国就反过来了,美国政府是整个美国金融市场的震源,是提升波动率的因素,是不可能给美国金融市场提供稳定性的,比如特朗普和鲍威尔之间尚且还有各种妥协和配合问题,所以我们说美国的风险是模糊的,非线性、不可控的。

第三个,中国应对内需不足,货币+财政政策方向一致,且不存在长短期的取舍;美国可能要应对滞涨,货币与财政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长短期面临激烈取舍,如缩减逆差削弱美元霸权带来美元资产抛售预期。中国应对内需不足,财政货币政策方向是一致的,也没有长短期的取舍,这个大家看得很清楚;但美国不一样,长短期都面临非常激烈的取舍问题,财政货币政策现在非常麻烦,会有相互抵消的政策尴尬期。

最后一个,中美科技、军事差距正在快速缩窄,美国比中国具备更复杂的国内挑战。我们这边显然是比较顺的,今天(5月7日)巴印冲突,瑞士会谈、金融发布会三个新闻放在一起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总体的判断,是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比美国提供更好的确定性。这在全球目前这样的一个格局之下是非常稀缺的,而这种稀缺未来会带来溢价。

确定性在哪里?绝对收益来讲,我觉得应该用高股息的逻辑看待所有标的,就像巴菲特看日本一样。我们依然认为科技的中期投资机会是很确定的:要知道,中美的核心竞争本质上要靠军事能力保障,而军事背后是科技,所以科技还是一个中期较为确定主题,无非是中期当中,你在科技成长的波段里面如何去做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我们宏观擅长的了。

相对收益来讲,要在均衡配置下,先把自己做成一个“基准增强”策略,先保证不跑输基准。要应对未来的公募考核方式变化,这点大家得心里有数。

最后,还是回到今天的第一句话,“莫听穿林空雷声,持伞干湿看雨情”,最终的投资情况,我们仍然要等待关税的最终情况,再做更清晰的判断,再和各位老朋友做分享。

谢谢!

本文作者:张瑜,来源:华创证券,原文标题:《张瑜:莫听穿林空雷声,持伞干湿看雨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