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2026年量产!大摩感叹:小鹏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其他汽车公司同样如此

大摩指出,小鹏汽车在AI智能汽车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其70%的AI技术可以共用,例如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图灵AI芯片和算法仿真平台,这些技术可以直接从汽车应用平移到人形机器人上。加上数据、能源、算法和制造四大核心能力的协同,小鹏具备“从车到人”的天然优势。

在5月21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小鹏汽车宣布2026年量产人形机器人。这听起来像是车企跨界试水的故事,很多人会问,小鹏造车还没做到行业第一,怎么有空搞机器人?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5月22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明确指出,小鹏做机器人不是分心,而是顺势。虽然小鹏不是头一个做人形机器人的车企,但他们有个隐藏buff——小鹏汽车在AI智能汽车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摩根士丹利指出,小鹏汽车约70%的AI技术可以共用,例如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图灵AI芯片和算法仿真平台,这些技术可以直接从汽车应用平移到人形机器人上。这表明小鹏汽车在AI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为其人形机器人项目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数据、能源、算法、制造……车企的底子就是为机器人准备的基础设施。简言之,这场人形机器人之战,车厂其实是天然的种子选手。

在电话会上,小鹏已明确提出三管齐下的增长战略——AI智能汽车、全球化扩张、人形机器人,这三条路线将帮助小鹏实现可持续的高成长。用CEO何小鹏的话来说:“我们的增长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

四大技术共振,让小鹏从车走向“人”

大摩指出,汽车企业做机器人,有天然的四大技术协同优势,小鹏几乎全都具备,其他汽车公司同样如此。

一、数据优势:机器人大脑的“喂养素材”

大摩称,车企不只是有数据,而是有大量、多样化的真实世界数据,这让他们在发展机器人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这些数据来源包括,路上跑的自动驾驶数据、车内的智能座舱交互数据、工厂里的智能制造数据,甚至还拓展到了空中出行(EVTOL)领域的飞行数据。

这些数据,能直接拿来喂AI大模型训练机器人。

二、电池技术:决定机器人能动多久

机器人要跑得远、干得久,就得电池够强。

大摩认为:“人形机器人想要脱离电源自由活动,最关键就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就是小体积装更多电)。而车企已经在电动化领域深耕了快20年,完全具备解决这个技术难题的能力。”

三、AI决策: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决策中枢类似

大摩说道,自动驾驶技术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机器学习和行为预测的边界,而车企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搭建了大规模的仿真平台。现在这些平台和算法,也能被用来训练人形机器人,让机器人学会“看、想、动”。

四、制造能力:真正能量产的护城河

说到底,机器人不是模型,是产品。很多实验室能做出Demo,但没量产能力。大摩表示,车企拥有成熟且可规模化的供应链,这种制造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

追风交易台由华尔街见闻和智堡联合打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