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风暴只是开始,亚洲要面对”美元错配“与”资本回流“

随着美元主导地位减弱,亚洲资本将回流本土。Gavekal Research提出了一个“三重效益情景”,弱势货币升值将带来“外资流入、利率下降、资产上涨”三重效益。彭博数据显示,亚洲11大经济体今年经常账户盈余超9000亿美元,为这场资本重配提供了坚实基础。

亚洲寿险巨亏暴露出美元资产期限错配的系统性风险,而这背后,一个延续数十年的资本逻辑正迎来根本性逆转:从疯狂押注美国资产,到开始寻找替代品,一场高达7.5万亿美元的“大撤退”才刚刚拉开序幕。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元的主导地位有序减弱,亚洲资本不再“单向流向美国”,而是逐步回归本土市场。Gavekal Research的Udith Sikand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三重效益情景”:亚洲表现不佳的货币将逐步升值,从而吸引外资流入、压低实际利率并推升本地资产价格。

这一转变并非空谈。彭博数据显示,2024年亚洲11个最大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盈余合计超过9000亿美元,为这场资本重配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期限错配引爆亚洲寿险危机

今年5月初发生的台币暴涨事件成为亚洲投资者的重要警醒时刻。

在短短两天内,台币兑美元汇率飙升8.5%,这一自1980年代以来未曾见过的涨幅速度,严重冲击台湾持有的2940亿美元美债价值。

对于台湾寿险业而言,这种汇率波动尤为致命。由于超过90%的海外投资都以美元计价,而且大多数公司未对此类波动进行对冲,高盛分析师估计,台币升值10%可能导致180亿美元的未实现汇率损失,足以抹去资本储备。

而这只是压力的延续。4月,台湾寿险业就因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市场震荡报告了6.2亿美元亏损。中国台湾金管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台湾寿险业净值降至 24172 亿的近11个月低点,单月减少2228亿元,为两年半以来最大跌幅。

日本寿险业亦难独善其身。5月26日,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如同重磅炸弹: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持有的日本国内债券账面亏损从1614亿日元暴增超过8倍,飙升至约1.386万亿日元。

其他巨头也未幸免——日本生命保险上一财年持有的日债出现3.6万亿日元账面浮亏,同比暴增两倍;住友生命保险债券账面亏损增长两倍多,达到1.518万亿日元。

这一困境源于期限错配的致命弱点:作为30年、40年期超长期债券的主要买家,寿险公司需要长期资产来匹配几十年后的保单赔付需求。然而,这一看似稳健的策略在利率上升环境中变成了死亡陷阱——因为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关系,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超长期债券的账面价值都会遭遇成倍缩水,导致巨额浮亏。

从"美国例外论"到"美国风险论":7.5万亿美元投资模式走向终结

寿险风暴只是冰山一角。

过去几十年间,亚洲出口大国遵循着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金融策略:向美国出售商品,然后将收益投资于美国资产。这一模式诞生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废墟之上,当时过度依赖短期借贷而缺乏美元资产支撑引发了债务危机。

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亚洲11个最大经济体累计购买了4.7万亿美元的美股和美债,总投资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在2004年达到峰值时,年度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3540亿美元。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资产的风险,再加上美国不断增长的预算赤字、日益加剧的政治两极分化以及在对俄罗斯的制裁中使用美元,不断加剧人们对持有美元资产的安全性的担忧。

到2024年,亚洲流入美国的资本已降至680亿美元,仅占与美国贸易顺差的11%。而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一系列操作进一步瓦解了“美国例外论”,加剧了“去美元化”趋势,这场撤退才刚刚开始。

日本最大寿险公司日本生命正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寻找美债替代品,因为"美国在我们的主权债券投资组合中占比太大"。管理960亿美元资产的澳大利亚养老基金UniSuper宣布对美投资"可能已经见顶",计划削减敞口。

资本回流亚洲的"三重效益"前景

在混乱中,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看到了历史性机遇。

Eurizon SLJ Capital首席执行官Stephen Jen预测,从囤积美元资产转向质疑美国例外主义的转变,可能引发2.5万亿美元或更多资金在全球市场中重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货币将相对美元大幅上涨,从欧洲到日本的股市将受益于资金流入。

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4月净买入8.2万亿日元(570亿美元)的日本债券和股票,创下1996年以来的纪录。

理想的未来情景是,美元的主导地位将有序减弱,资本将回归亚洲。

数据显示,包括日元在内的亚洲主要货币,按生活成本差异调整后的汇率计算,目前较合理水平低估57%,接近2024年中创下的59%历史极值。Gavekal Research的Udith Sikand表示,随着表现不佳的货币升值,将导致"三重效益情景":外资涌入,实际利率下降,资产价格上涨。

这一情景的资金基础相当雄厚。据彭博统计的数据,去年亚洲11个最大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盈余总额超过9000亿美元。这笔资金可用于潜在的海外投资。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没有风险。正如法国外贸银行亚太首席经济师Alicia Garcia Herrero所警告的:"要让这成为结构性转变,你必须知道要去哪里。没有人能给出美元一直在提供的回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