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许久的IPO受理关终于迎来批量项目。
仅6月30日一天,三大交易所便一口气受理了46个IPO项目,放眼整个6月共受理了150单IPO项目,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120家。
不过在受理数快增的背后,北交所成为了主力军,6月受理数达到97家,占当月受理项目数的比例超过6成。
沪深交易所的受理数目分别仅为25家、28家,但较2024年6月两大交易所分别受理1家的情况来说仍有回暖。
从此次获得受理的项目整体情况来看,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行业包容度上升,业绩足具规模的消费类项目也有机会踏入受理环节;
二是大型项目的募资额有所上升。
今年6月受理的IPO项目中,募资额排名前10的项目规模合计达到430.36亿元,其中不乏出现超80亿元的单个巨型IPO项目;
三是创业板也向未盈利企业开闸,但以“0收入”著称的第五套科创板上市标准仍未迎来新受理项目。
随着IPO受理关口的打开,市场有望迎来更多优质项目。
受理潮复现
在IPO节奏放缓前,每年的6月都是A股IPO申报旺季。
原因在于IPO企业的财务有效期为“6+3”,即6个月有效期,并且可以申请延长不超过3个月。
“以12月31日作为基准日,一般是在6月底前申报IPO,申报的时候就是完整的3年数据,6月末之前申报不用加期,这可以减轻财务核查等工作压力。”一位北京的投行人士解释称。
这便是每年6月IPO申报潮的由来。
但IPO放缓后,2024年6月沪深分别只受理1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只有北交所的受理项目还达到28家。
这一情况如今有所缓解。
今年6月,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了150单IPO项目,同比增加了120家。
但此番受理潮的重要推动力来自北交所。
北交所同期受理97单IPO项目,同比增长了69家,占比超过6成。
相比之下,沪深分别仅受理了25单、28单IPO项目,同比增长了24家、27家。
确实有所回暖,但若对比2022年、2023年同期,今年的沪深受理数仍然只有巅峰时期的1/4左右。
沪深IPO注册制改革领跑全球的2022年,上交所、深交所时年6月分别受理了88单、144单IPO项目;IPO热度有所下滑的次年6月,沪深交易所亦分别受理了72单、114单。
IPO受理数的反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方压力。
由于前期撤回项目较多,沪深两市即将陷入“无项目可审”的境地——不考虑今年6月受理的沪深IPO项目,上交所、深交所的在审IPO项目数分别仅为43家、34家。
这当中还有近1/4的IPO项目已过会或进入提交注册环节,实际留存交易所审核的项目仅有58家。
如今随着IPO受理关的增压,市场有望迎来更多优质项目。
前十大募资额超400亿
此次受理潮展现了沪深市场对行业、募资额、未盈利的包容度。
一是消费类项目亦有获得受理的机会。
2023年以来调味品企业幺麻子、饮料企业鲜活饮品、化妆品企业毛戈平、中国茶叶等陆续撤回了IPO申请,此后沪深市场便再未看到同类项目申报沪深IPO。
今年6月,沪深市场各受理了1单消费类IPO项目的申请,分别是广西百菲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菲乳业”)、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植物医生”)。
不仅如此,2年来未有成功上市的纺织业项目亦有所突破。
作为HM、优衣库等品牌面料商的杭州福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恩股份”)在深交所主板的IPO申请亦获得受理。
目前护肤品企业谷雨等消费类项目正处于辅导环节,此番沪深交易所受理同类项目的积极信号或许让这些公司吃下了“定心丸”。
不过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业绩都已足具规模。
2024年,百菲乳业的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4.23亿元、3亿元,均同比增长超3成;
植物医生的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6亿元、2.43亿元;福恩股份的2024年收入、归母净利润亦分别达到18.13亿元、2.75亿元。
二是大型募资项目有所增多。
信风统计发现,今年6月受理的IPO项目中,募资额排名前10的项目均突破10亿元大关,募资规模合计达到430.36亿元,超过2023年同期前10名的264.62亿元,增长了超6成。
其中,面板制造商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惠科股份”)、GPU厂商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和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的IPO募资额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5亿元、80亿元和49.65亿元。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惠科股份主动下调IPO募资额。
早在2022年,惠科股份就曾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IPO申请,彼时募资额高达95亿元,其中的28.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但此次深主板IPO下调补流项目的金额至10亿元。
作为全球头部的大尺寸液晶厂商,惠科股份确实有这个底气,2024年收入已经超过400亿元,可位至当前深证主板公司第80余位,同期归母净利润亦达到33.39亿元。
摩尔线程、上海超硅虽然仍处于亏损阶段,但已经形成规模化收入。
目前摩尔线程GPU覆盖AI智算、高性能计算等场景,2024年创收4.38亿元;上海超硅主要从事大尺寸硅片生产,2024年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三是创业板受理了首单未盈利项目。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普微”)的创业板IPO获得了深交所的受理。
作为创业板受理的首个未盈利项目,大普微2024年归母净亏损达到1.91亿元。
因为大普微选择的是不对盈利有所要求的第三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
虽然早在2020年深交所便设立了该上市标准,但由于一度处于“暂不实施”的状态,长时间来未有企业以该标准申报IPO。
尽管创业板“第三套”已有所突破,但是“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项目仍在等待入场。
其中,第五套仅对市值和产品研发进展提出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目前受理的科创板IPO中,暂未有“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项目。
不过监管已释放积极信号。
7月1日,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IPO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上市委审议,打破了第五套上市标准审核近乎停滞的状态。
部分拟采用第五套标准的项目已经在推进IPO辅导。
“我们已经报辅导了,现在就是按流程在走,看看有没有机会推进到科创板IPO申报环节。”一家尚未有产品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人士告诉信风,“不过我们产品已经三期了,商业化在望,所以压力没那么大。”
受理关口何时再度迎来“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项目,市场正在持续关注。